当前位置:首页 >  监督工作 > 综合报道

全国人大农委在陕西省调研结束

浏览字号: 来源: 陕西人大网 2011-06-09 14:56:49

农业补贴制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补偿、陕西草原生态补偿是调研的重要内容吴前进陪同调研

  5月25日至6月1日,以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李殿仁为组长,杨永茂、苟天林委员参加的全国人大调研组在我省汉中、安康、铜川、榆林市就农业补贴制度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补偿、陕西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也是此次调研的重要内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前进陪同调研。
  调研组认真听取了汉中、安康、铜川、榆林市关于农业补贴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全面汇报。“十一五”期间,中省共安排汉中市惠农补贴l5项,安排资金20.9亿元,其中春播地膜玉米补贴是属于陕西省补贴政策,其余全部为中央补贴政策。粮食直补实施范围从平川6个粮食主产县区扩展到全市11个县区,累计补贴面积1227.4万亩,直补资金9248.92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覆盖全市11个县区,累计补贴面积1651万亩,发放补贴资金49659万元;良种补贴涉及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四大作物,累计补贴面积1387.2万亩,补贴资金15222.55万元。安康市自1999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目前中省实施的8个类别13项农业补贴政策在全市得以很好的贯彻落实。2010年,13项农业补贴规模达到63309万元,落实农业补贴政策以来,扩大了良种使用率,有效降低了种子、地膜等农用物资价格,土地撂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全市农作物良种使用率达到100%,粮食平均亩产达到217.3公斤,较 “十五”末178.2公斤增长21.9%。铜川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折不扣地落实中省农资综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扶持畜牧生产、水利建设及退耕还林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并结合铜川实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作为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规划和加快果业、畜牧业发展的两个《决定》,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榆林市“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全市农林水各项资金达到91.86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13%。重点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建设、生态林业、财政扶贫、农机具补贴、农村安全饮水、农村能源建设等重点项目。建立健全农业财政资金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调研组在汉中、安康市调研时,还听取了关于实施“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请求解决的建议。为了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的战略大局,汉中、安康市各级党委、政府统一思想、顾全大局,把中央交给的保持汉江陕西出境断面Ⅱ类水质要求当作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两市遵循“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不断加大汉江流域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治理力度。由于实施了比非水源保护地区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使两市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挤压,经济发展受水源地保护严格约束,致使经济长期比较落后,人民生活相对困难。
  调研组在榆林期间,深入到麻黄梁草原、实地查看了人工草场恢复情况。听取了陕西省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情况汇报。陕西省草场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该区域又是革命老区、全国最早实施封山禁牧的区域。长期以来,该地区为生态保护的需要做出了不少牺牲,放弃了一些发展的机会,草原资源开发利用受控,产业发展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来自草原的收入,也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议尽快将陕西省纳入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执行省份。
  全国人大调研组对汉中、安康、铜川、榆林市在贯彻实施农业补贴制度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调研组认为,在落实农业各项补贴上比较到位,汉中、安康市为确保汉江水源,做出了大量牺牲,在发展受到限制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就,尤其令人敬佩。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调研组认为,在落实补贴资金过程中,市县财政部门直接通过“一折通”形式兑付给农户,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在科技兴农方面成效显著,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要认真加以总结。
  调研组在陕期间,还听取了副省长祝列克关于陕西省贯彻落实农业补贴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补偿的汇报和建议。

  (刘子云)

责任编辑: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