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监督工作 > 执法检查

法律巡视向大气污染开战

透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

浏览字号: 来源: 法制日报 2018年7月10日 08:25:09

    □ 法制日报记者 王斗斗

    什么是“法律巡视”?

    这一新提法,出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的讲话。

    5月7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栗战书指出,人大执法检查就是“法律巡视”,是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保证法律得到有效实施的一把“利剑”。

    随后两个月里,以栗战书为组长的执法检查组,分成4个检查小组,分赴8个省区实地检查。

    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局之年如何发挥监督利剑作用,解百姓心肺之患?检查组的一举一动,受到各方关注。

    统一认识 凝心聚力

    生态环境问题,根子在粗放型增长方式。

    党中央对环保工作高度重视,三令五申,然而,检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还停留在“先发展后治理”阶段。

    采访中,检查组素描了几类“不合拍”现象——

    “矛盾派”。一些地方担心影响经济发展,对环保问题不敢管、不愿管,导致一些企业环境违法违规问题突出。

    “犹豫派”。一些地方对传统发展方式依赖大,对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等,缺乏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

    “短视派”。一些地方满足于完成国家下达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对标空气环境质量要求,制定达标时间表、路线图。

    “作风不实派”。一些地方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常挂嘴边,却没有真正入心入脑。

    这一派,那一派,说穿了,都是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存在差距。如何尽快扭转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成为检查组的重要任务。

    关中城市群,空气质量全国排名靠后,其所处的汾渭平原,已取代珠三角地区,成为蓝天保卫战新的重点区域之一。

    6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率全国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在陕西进行执法检查。

    在陕西省政府汇报会上,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窦树华抛出问题:“从各方面检查来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上热下冷’‘机关热、企业冷’现象,陕西有哪些实招、硬招推进企业治污?”

    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贾尔恒·阿哈提继续追问:“陕西在清理关闭‘散乱污’企业,有没有达到应关则关?”

    检查组直言,一些地方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够,对环境保护认识仍存差距,责任和压力层层递减。一些领导将经济发展作为硬任务、环境保护看作软指标,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问题较为突出。

    不久前,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动员令: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王晨指出,对于老百姓格外关注的空气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用了“打赢”和“重中之重”,党中央作出了明确部署和具体要求,我们就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实措施,坚决贯彻落实,不可犹豫、不能懈怠,坚定不移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统一认识,凝心聚力。这也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后,把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作为届首之年监督工作重中之重的首要目的。

    “执法检查所到之处,栗战书委员长和几位副委员长带头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号召各方面以实际行动确保党中央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法律责任的全面落实,这也是此次执法检查的一个突出特点。”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高虎城说。

    问题导向 从严从实

    “执法检查就是要发现问题,不能走过场,不能搞评功摆好那一套。”

    “要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检查什么问题,哪里问题突出就去哪里检查,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第一手资料,找到法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

    在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栗战书对“法律巡视”提出具体要求。

    回看执法检查路线图,4个检查小组分赴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河北、安徽、江苏8个省区,覆盖了中央确定的蓝天保卫战主战场,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三大区域。

    执法检查组深入到26个地市,召开29次座谈会,实地查看107个单位和项目。委托其他23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自查,实现执法检查全覆盖。

    检查组还设随机抽查小组,在河南、内蒙古、陕西、山东、河北,现场抽查12市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矿山等38处,发现不同程度存在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问题。

    不走过场,才能把问题找准找具体,发现真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修改的主要原则。

    在河北,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且产业布局不合理。唐山、邯郸“城中有钢”,石家庄“煤电围城”,邢台“重化围城”。

    在山东,2017年,全省煤炭消费量约3.8亿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均大大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一煤独大”特征显著。

    动真碰硬,才能发现影响法律实施、制约治污实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落实企业治污的法律责任,是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

    在河南,抽查小组发现,洛阳伊滨区庞村镇、偃师市寇店镇、洛龙区李村镇有家具制造企业群,总数达400家以上,多数与居民区、学校等混杂,治污设施简陋,且不正常使用。

    不讲情面,才能督促地方、部门和企业认真整改纠正违法行为——

    在陕西,检查组现场抽查发现,咸阳市陕西延长石油兴化化工有限公司采用偷排、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未经处理的大气污染物。

    就抽查问题,执法检查组向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初步进行反馈,建议严格按照法律有关规定对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和整改落实。

    目前,咸阳市政府对全市相关企业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市环保部门拟对该化工公司立案处罚100万元。

    创新方式 力求实效

    执法检查中,特别增加了“考试”环节。

    “今天来参加会议的同志,都来自大气污染防治相关部门,贯彻实施法律,首先要学习好法律、掌握好法律。为了解法律的学习掌握情况,我们现场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请后两排的同志散会后稍留几分钟,填写一下调查问卷。”在陕西省政府汇报会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王洪尧说。

    这个调查问卷,实际是一次摸底测试。

    检查组发现,当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宣传普及还存在形式、地点、内容比较单一,受众面窄和普法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对大气污染防治法了解和认识比较模糊,企业干部职工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基本处于不了解状态。

    为了听到更多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执法检查组在各地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专家学者座谈会,这也成为本届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的一种创新。

    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打赢蓝天保卫战等,代表们直面问题,聚焦短板,提出对策。

    定位,在检查中更加精准;方式,在创新中更具实效。

    新时代,如何用好“法律巡视”监督利剑,让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越来越强?

    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崭新风貌,给出鲜明答案:

    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卫蓝天。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