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实施更刚性
——全国人大常委会气象法执法检查手记
徐 隽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威力,不在本子上,而在实践中。法律条文制定得好,还要现实执行得好。
201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气象法执法检查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带队,首次对气象法开展执法检查。
边走边看、边看边问、边问边思,执法检查组一行先后在哈尔滨、绥化、黑河、齐齐哈尔、大庆5市广泛听取意见,实地考察多个气象局、气象监测点、乡镇气象服务站等。
检查发现,气象法——这部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探测环境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基层气象台站综合实力不强,气象人才匮乏,气象法在一些地方不被重视……
在海伦市气象站,记者看到,周围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印象中开阔的气象观测场所即将被迅速发展的房地产所包围。
“这是目前许多气象站面临的重大问题。”执法检查组成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说,气象探测需要开阔的空间,相对不变的环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气象站被高楼大厦包围,探测环境遭到破坏。
“要么停建高楼大厦,要么搬走气象站。从成本考虑,往往选择后者,但气象站搬迁后,原有的探测环境发生了改变,积累了几十年的资料可能就没用了。”海伦市气象局局长王兆臣不无担忧,海伦气象站还是一个国际基准站,担负着向有关国际组织发布气象信息的任务,一旦搬迁,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重新“校准”。
这样的问题有特殊性还是普遍存在?执法检查组一行又来到大庆了解情况。
“近年来,大庆市根据气象法的规定,及时纠正了林甸县和肇州县两个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超高问题。项目超高,一方面是规划出了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气象法不够重视。”大庆市市长夏立华说。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拆迁钉子户到信访部门上访,往桌上放了一部法律文本,振振有词地说“法律规定,这里不能建高楼。”接待的工作人员以为他拿来的是物权法,结果打开一看,是气象法。大家很惊讶,“还有气象法?”
除了气象法在一些地方没有受到足够注意外,气象专业人才匮乏也值得重视。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彦坤感慨:“气象专业是个冷门专业,学的人少,留下来做研究的更少。东北农大计划引进一位博士任教,招了10年没招到,最后降低条件录用了一位硕士。”由于许多气象站位于条件艰苦的山区、海岛,人才更加难求,急需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
听到孙彦坤的发言,陈昌智说:“要加强气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吸引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培养现有队伍。”
“实地调研,才有切身体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谭志娟参加了气象法执法检查。谭志娟提出,各级政府在工程建设项目立项、规划、审批时应充分考虑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确保气象探测工作不受影响。她的这一意见被写进全国人大常委会气象法执法检查报告。
通过执法检查,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通过执法检查报告,将完善法律实施的举措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这不仅使实施法律更加刚性,也为完善法律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