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组到青海检查
9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组来到青海省海晏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实地检查。图为在学校食堂里,任茂东委员(左)向工作人员询问学生伙食情况。记者 张媛摄
□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
法制日报记者张媛
青海省湟中县西堡镇葛一村离省会西宁市并不远,只有半小时车程。但与西宁市的高楼耸立相去甚远,这里是一派典型的西北农村模样。
9月1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带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茂东为组长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组一行,来到位于葛一村的葛家学校进行实地检查。
取暖费是学校最大压力
驶过弯弯拐拐的乡村街道,汽车一进入葛家小学,检查组成员眼前一亮。长长的拱廊、精心修剪的树木、繁茂的花坛、干净雅致的教学楼……与大家想象中的乡村学校大不相同。可见在之前的汇报会上,青海省相关负责人所说的“青海省政府、西宁市政府的办公楼全都是解放初所建,有些甚至是危房,但对修建学校却是下了大力气”,果非虚言。
在听了葛家学校校长郝永宁对办学情况的介绍、看了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展示后,检查组成员来到会议室。
让郝永宁没想到的是,一进会议室,检查组成员没有一个人落座,都围站在郝永宁和湟中县相关负责人的身边。对检查组成员来说,听汇报、看展示固然需要,但提出问题、了解看不见的真实情况更加重要。
“有什么困难、问题、建议,尽管说。我们来这里就是要听真话、实话。”任茂东首先开口道。
这话让原本有些拘谨的郝永宁吃了定心丸,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根据青海省农牧区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年是580元,初中是780元。我们想把资金用到最合适的地方。现在学校条件虽有了改善,但取暖费仍是学校最大的压力。我们这里供暖期长达半年,而且都是烧煤,需要的经费数额很大……”
“整个冬季取暖费要多少钱?”严隽琪副委员长问。
“大概要占到学校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左右。”郝永宁说。
“城乡标准是一样的吗?”严隽琪又问。
“一样的。而且这还是提高后的标准。”郝永宁所说的是2008年青海省在落实国家中西部地区每生每年小学500元、初中700元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在农村牧区中小学增设的取暖费专项补助,东部两市、环湖地区、青南三州生均年补助标准分别达到80元、110元和160元。
据介绍,青海省一直将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近年来,青海全省教育经费和财政教育投入逐年增长,教育经费由2010年的106.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96.6亿元,增长了85%。
“虽然我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力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青海教育集中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办教育的所有困难和特征,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对此,青海省相关负责人也很无奈。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想再得到一些资助。”这个话题的最后,郝永宁说出的或许是很多像他一样身处边远、欠发达地区的校长的心里话。
三级联动机制控辍保学
控辍保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边远、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葛家学校,检查组成员自然也问到了这个问题。
让人稍感意外的是,郝永宁说起这个话题,语气中竟满是自豪:“这三年来,我们学校没发生一例学生辍学事件。”
“三年里,九个年级,一例辍学都没有?”考虑到葛家学校共包括小学和初中九个年级,严隽琪追问道。
“九个年级没有一人辍学。”郝永宁说,葛家学校控辍保学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效,是因为三级联动机制的建立。他举例说:如果葛家学校一名学生不想读书了,首先学校老师会入户动员;在反复动员无效后,学校会把问题反映到村里,然后村里和学校再一起去动员;如果还是没有效果,这个问题就会被反映到镇上,那时镇政府就会出面,通过政府行为督促学生返校。
据了解,为控辍保学,西宁市建立了分级管理责任机制。把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控制在校学生辍学的任务落实到县、乡、村,落实到人,对学生巩固率不达标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制。实行县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校长、村委会主任(村长)“五长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于流失的儿童、少年按照“四步工作法”——通知、动员、劝学、执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同时建立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在校学生情况学期报告制度,发现失学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另外四个编制去了哪里
据介绍,今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对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长期挤占和借用的教师编制进行了全面清理纠正,约1400名在编不在岗教师返回教育教学岗位;重新核定了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编制总数由原来的52884名增加到55021名,新增编制2137名,98.5%的新增编制安排给了农牧区学校。
“你们学校有多少名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是此次执法检查的重点之一,在葛家小学,检查组成员当然不会绕过这个问题。
“22名。”郝永宁答。
“编制都满了?”
“编制不够,都用掉了。”
“编制就是22个?”
“是26个。”
……
问题突然出现了,另外4个编制去了哪里?看郝永宁欲言又止,检查组成员正要开口,旁边有人突然插了一句:是不是被借掉了?
说这句话的正是青海省教育厅厅长王绚。对这个问题,她没有丝毫回避,当着检查组成员的面直接问道。
“情况是这样的。”湟中县教育局局长樊明德急忙解释,“因为我县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相当快,职业教育学生有11000名,普通高中学生8285名,两者比例远远高于国家所提倡的一比一的比例……”
“这很好啊!”听到这里,严隽琪忍不住说,随后她又加了一句:“这是好事。”
“是好事。但是职业教育的学生除三年级要去实习外,剩下的三分之二都在学校,文化课缺少老师。另外学前教育现有15500多名学生,普及率达到95.3%(这一数据引发检查组成员一片赞叹),也需要很多老师。所以就从中小学教师编制中抽调了一部分。”樊明德说。
“那么,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地把它分为各个学段的编制呢?”有检查组成员不理解。
这回,王绚出来解释了:去年底到今年,青海省对中小学教师编制进行了核定。之前,青海省政府曾明确表示在解决中小学教师编制问题后,将着手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教师编制。目前,职业教育教师编制调研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同时,下一步青海省将探索一些新的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联合办学等方式,来综合解决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教师缺编问题。
“这方面还需要拿出进一步的应对措施。绝对不能这么借来借去,违反核定的本意了。”严隽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