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监督工作 > 执法检查

我国民族地区“保吃饭”与“保建设”矛盾突出

浏览字号: 来源: 00:00:00
        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杨维汉 郑玮娜)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滞后直接导致了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低,“保吃饭”与“保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  

        报告指出,2005年,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生产总值的8%,人均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29.4%。  

        司马义·艾买提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民族区域自治法执法检查情况时总结了目前中国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六大困难:  

        --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特色经济尚未形成规模,缺乏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支撑,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已成为长期制约加快发展的“瓶颈”。农牧区“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仍然大量存在。截至2005年底,5个自治区及云、贵、青、川4省还有约1.6万个行政村不通公路,不少地区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截至2005年底,全国民族地区农牧区绝对贫困人口仍有1170.4万,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49.5%。  

        --发展教育困难很多。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不足、设施简陋、师资缺乏、“两基”欠账多和“两免一补”中的“一补”政策不到位等情况较为普遍。教育资金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简陋,已成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医疗卫生基础脆弱。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全国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许多边远山区和牧区,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医疗设备十分短缺,“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  

        --社会保障惠及面窄。全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699个县中,尚未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还有323个县,占总数的46.2%。  

        --维护稳定任务繁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经济利益调整引起的矛盾增多,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所引发的事件也有发生,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依然存在。  

        司马义·艾买提介绍说,“十五”期间,中央投入资金230亿元,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帮助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中西部农村发展基础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仅抢救和整理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就达30万种,并公开出版了其中的5000余部。民族地区2.4万个行政村、3.7万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的农民群众有史以来第一次收听收看到了广播电视,大部分民族地区能收听收看到相应的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  

        司马义·艾买提说,2004年以来,国家为民族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疾病防治、农村合作医疗和发展民族医药等方面投入资金47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也在民族地区开始启动,目前有348个县成为试点县。少数民族人口的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其中有13个少数民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介绍,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给予补助。2005年,对5个自治区的补助达44.29亿元,比2004年增加1.7亿元,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同时,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开始建立。

        司马义·艾买提表示,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要将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进一步向农牧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倾斜,加大扶持力度。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2月27日
责任编辑: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