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监督工作 > 工作监督

扶贫工作不能一味追求GDP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应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浏览字号: 来源: 法制日报 2014年1月2日 09:45:12

  □记者席锋宇

  “当我们陶醉在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光环时,不要忘了还有近1亿多贫困人口,贫困农村是中国国情的一部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是实现‘中国梦’需要补齐的短板,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吃好、穿暖、发家致富,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全国人大代表朱良玉近日在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时的一段话,道出了许多人对扶贫工作的理解。

  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

  朱良玉说,贫困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只有将消除贫困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他建议,在贫困地区加强教育工作,重点做好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成年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二是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加快山区教师培训。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农村扶贫开发不应该急功近利,追求政绩工程,应该看到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更是精神上的贫困、观念上的落后。只有真正教育好一个孩子,才能斩断一个贫困家庭的恶性循环链。”朱良玉建议加大城乡教师交流频率,实现城乡教育统筹,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不均衡的差距,惠及更多的山区学生。

  梁胜利委员指出,要加大贫困地区的受教育人口覆盖面,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具有一技之长,到城里打工才能有高收入。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孙斌建议,在抓好教育扶贫同时,应组织和选送农民中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专业能手到外地或者专业机构进行培训和考察学习。支持本地农业大户立足本地条件和资源,通过组建种植业、养殖业合作社进行规模经营,通过科技扶贫致富。

  扶贫要解决根本性问题

  苏晓云委员认为,近年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扶贫工作需要新思路,需要更加突出重点,着力解决根本性问题。

  郑功成委员也认为,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扶贫理念,因为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贫困地区更需要战略性、长期性考虑。要重视新兴产业、重视技术、重视信息,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

  苏晓云建议,要认真考虑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贫困地区再怎么扶也扶不起来,扶多少年也扶不起来,所以一定要从产业上扶持,这样才能加快脱贫。

  吴晓灵委员则认为,国家应下力气把贫困地区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这些合作社成为技术推广的平台,成为生产合作、销售合作、信用合作的平台。她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合作社的信息化服务,引导其通过网络对接农产品销售。

  王乃坤委员建议,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力度。贫困地区最难的是重度贫困残疾人,他们有的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家里有几位残疾人,而且很多人没有任何生活保障。这样一个群体仅靠自己努力脱贫根本没有希望。建议国家应该采取特殊的扶贫政策,财政扶贫资金要多安排一些用在能够辐射带动残疾人发展生产的合作组织和扶贫基地。

  处理好发展与环保问题

  郑功成委员近几年到云贵川和其他西部地区调研时发现,有的地方提出工业强省、工业富县、大干快上,西部现已成为大工地,东部很多低端或落后产业转移到了西部。一些落后地区本来山青水秀,现在快速工业化或低端工业化正在使现有环境遭受到破坏。郑功成认为,必须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又能维护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好,还要进一步改善好,这是一个大的战略问题。”郑功成说,现在西部有些地区的发展质量是令人担忧的,很多地方正在遭到很严重的破坏,而且破坏速度很快。这是新时期扶贫工作必须充分注意并加以引导、解决的问题。

  发展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也是许为钢委员的担忧。他说,我们多数贫穷地区都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如果去搞产业的时候一味只想着GDP,而不考虑对生态的破坏,这是饮鸩止渴的坏办法。他建议国家扶贫办要加强对贫穷地区生存与发展的规划,同时规划制定应与主体发展功能区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区紧密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 余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