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监督工作 > 工作监督

许振超:深化各类职业学校师资、投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09-05-05 10:24:07

  中国人大网讯 2009年4月23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许振超审议时说,周济部长所作的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比较全面地总结和归纳了国家近些年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应该说职业教育非常重要,国家非常重视,这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快,而且在校学生数量也大幅度提高,办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公办、国办、企业办、民办等各种形式,在培养国家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办学情况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师资问题。公办在校老师在职称评定和认定上和普通高校的职称评定和认定标准不一样。因为职业学校教师一般划在工科序列,如果高工要评教授的话就非常麻烦,必须转到副教授,然后才能评教授。所以,学校在招收高质量教师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般人不太愿意到职业学校工作。虽然现在有的省、市都已经明确了,职高和高校教师待遇都一样,但是因为职称的评定和认定这方面有一些门槛,而且在人数上也有限制,导致职校在招收师资这方面很不占优势。所以,建议在职业高校当中,职称评定问题应该是多种序列并存,以体现高职的特点。

  民办职校实际上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民营办的学校在招收教师方面,在引进老师问题上,工资、福利、住房可以办,像户口迁移、职称评定、工作调动、各种补贴保险等等,民营学校往往自身解决不了,所以在引进教师方面也处于劣势,招不到高水平的教师。民营高职校里面,出现教师队伍“两头大、中间小”,年龄大的教师多、年轻的教师多,真正中间的骨干教师比较少。

  同样,在企业办学当中,也存在着师资力量的问题。企业办学的教师不能与国办或者行业办的事业单位性质的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这就导致了企业办的学校吸引不了人,吸引来了以后又留不住。应该说,这和国家鼓励企业办校的方针政策是不一致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办学校的健康发展。

  第二,生源问题,在招生问题上,特别是在计划内招生方面,民营职业学校处于劣势。

  第三,企业办校和民营办校的资金问题。应该说这里面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有一个比较大的行业学校,在初期可能投入了7、8亿,以后每年设备和经费方面都有投入,但是所在的企业只能接收5-10%的毕业生成为自己的职工,其余的全部分配到全国沿海或者其他交通、港口行业去了,实际上是为社会培养了人才,为国家做了贡献。但是目前国家对企业办学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对投资办学的款项做如何处理的规定。二是没有对企业投资办学制度配套优惠政策。三是在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企业办的学校享受不到。所以现在造成了企业办校负担非常重,这样就影响和挫伤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我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投资办学的企业,不仅要在文件和精神上鼓励,更应该有具体的配套措施。我觉得在企业办学资金方面,国家要有相应明确的规定,明确资金从哪来,并在税收等配套政策方面有具体的优惠政策。对于企业办的学校,按照学生的数量,在经费拨款方面能够有所考虑,对民营职校也可采取一些按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奖励的政策。这样做了以后,会鼓励企业和民营职业学校对国家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四,我想谈的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在这些学校进行实训,现在看来,各个职业学院都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但是实训基地的规模现在并不是很大。实训基地需要的投入非常大,如果要生产和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话,必须要有原料、材料等各种各样的投入,这对学校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所以很多学校提出来学校要办生产型的实训基地,但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比如在生产型的实训基地,在税收上,国家就不能按照同其他企业一样的税收额度进行收税。建议这块对职业学校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职业学校学生毕业以后,学生会取得很多证书。目前来看,有可能是受利益驱动,学生要“三证”,即毕业证、资格证、鉴定证等等,现在整个职业鉴定这块的市场比较乱,有中介、有学校、有行业办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收费。这样就额外地给学生加重了负担,而且有一些行业、有一些中介在收取费用方面、在考核方面也设了一些门槛,这些都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另外,关于职业教育的具体建议。因为职业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办学目标也不同,所以职业学校的教育不能完全照搬普通学校的模式。特别我觉得它是侧重于应用技术和技能这方面的培训,所以像这样学校的专业设置现在看来都有一些滞后。我觉得现在的职业教育应该在技术和技能的专业设置方面应该有适量的前瞻性考虑,这样才能达到“职教是为明天、后天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目的。

责任编辑: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