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标:“三”方面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力度
中国人大网讯 2009年4月23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唐天标审议时建议:
第一,必须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投入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的主要因素。职教与普教相比,表现出“两高一低”,“两高”,一是职业教育的收费高,高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甚至高出好几倍。从目前的情况看,上职教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长期这样,就会出现教育不公平问题。二是职业教育成本高。据测算,职业教育生均成本一般是目前普通教育的2.6倍。“一低”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较低。目前职业教育的投入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没有生均经费标准。据统计,2001年到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从400万人增加到810万,而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却由11%下降到5.8%。教育经费的投入低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办学条件差,办学设施简陋,设备严重缺乏,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二是职校专业只能按照现有条件来设置,不能按照产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需要来设置专业。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过剩,就会带来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保持职业教育经费持续增长,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改善职业教育的收费高问题。大力加强对农村职业学校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免费速度。
第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力度。起码有三个问题需要改革创新。一是要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目前职业教育多头管理,带来资源难以整合、效益不高等问题。由于管理部门不同、政策不同,带来学校级别、拨付经费标准、教师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标准以及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工作身份和待遇等问题的不同,出现了很多矛盾,还出现了重复办学的问题。所以,管理体制必须改革,建立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的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二是要进行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创新。现有的职教职称评定和待遇都是借鉴普通教育的模式,但又与普通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使职业教育的师生心理落差比较大,限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妨碍了普通高校与职业教育学校、企业人员的流动。所以,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和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评定制度,建立与职业学校教师和毕业生贡献相称的工资待遇制度。现在是用一个尺子量,带来很多问题。从现在的情况看,职业教育毕业生和以前相比,有些地位和待遇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过去中专学校毕业的学生出来都是干部,中师毕业的学生出来都是教师,现在出来的都是工人,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考职校的一个原因。现在强化身份,好像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是当干部,而职业学校毕业的人只能当工人、当技工,不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到福建调研发现,有的县10年没有补充一个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到乡镇工作,而又没有其他补充来源。三是办学模式的改革。这次我们调研发现有些办学模式很好,搞集约式办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设备共享、师资人员共享、实习场地共享、图书资料共享、公共设施和校园绿地共享,使有效的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大家普遍欢迎。像这样的办学模式,应该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