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稳定物价工作的报告
——2008年12月2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茅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7年5月份以来加强价格调控、应对价格过快上涨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稳定物价工作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去年5月份以来,以猪肉、食用植物油价格大幅上涨推动食品类价格过快上涨为主要标志,价格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上升。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8%。今年上半年,受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输入型通胀压力急剧增加和年初南方部分省份雨雪冰冻、5月汶川特大地震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影响,价格总水平一度高位攀升,其中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到8.7%,为十余年来的月度最高涨幅。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价格过快上涨对国民经济和群众生活的影响,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今年7月中央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继续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重要目标。去年5月份以来,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工作,采取了抑制不合理需求、扶持生产、保障供应,加强监管、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等一系列综合性政策措施,随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市场供求状况明显好转,物价过快上涨的态势基本得到控制。
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抑制不合理需求。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去年以来,多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贷款规模过度扩张;增强汇率弹性,多次调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开征或调高出口关税与暂定关税;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提高环保收费标准,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二是扶持生产,保障供应。去年以来,先后出台多项扶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生产的具体措施;两次提高2008年粮食最低收购价,三次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标准,全年累计增加补贴资金440亿元;综合采取进出口、动用储备、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并拍卖临时储备稻谷、小麦,调运东北稻谷、玉米,稳定粮食、化肥、生猪、食用植物油、食糖等重要商品价格和市场供应;两次调高成品油价格,并采取进口增值税返还、委托地方炼厂加工等措施,增加市场供应;两次调整电力价格,保障电力生产。
三是加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对粮、油、奶等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组织开展了保障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管专项督查;出台了对发电用煤价格的临时干预措施;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期间,全面清理并减免鲜活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收费,相关省份也对部分重要商品采取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救灾物资减免了公路通行费;严格控制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着力减轻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负担,提高社会各方面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同时,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加大了价格行政执法力度,组织开展以猪肉、食品、食用植物油为重点的市场价格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串通涨价、哄抬价格以及不执行国家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等价格违法行为。全国查处了一批串通案件,有效遏制了乱涨价势头。组织开展了涉农、涉企、教育、医药等价格收费专项检查,减轻了群众和企业不合理负担。
四是提高保障和救济标准,努力缓解价格上涨对群众生活影响。去年以来,多次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标准,增加城乡低保人员临时生活补贴,同时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到低收入群体手中。今年调整成品油、电力价格时,配套出台了对公益性行业和困难群体的财政补贴政策;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受灾严重的县(市)电价以及全国居民用电电价不作调整,减轻了价格调整对困难群众、公益性行业的影响。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认真细化落实上述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价格过快上涨的压力已经明显缓解,从5月份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连续7个月出现回落,其中9、10、11三个月涨幅分别为4.6%、4%和2.4%;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全面回落,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上涨2%、4.7%和15.7%,涨幅分别比10月份下降4.6、6.3和4.9个百分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及灾后重建、奥运会期间,市场没有出现抢购、限供和脱销、断档现象,价格总体稳定、民心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社会涨价预期明显减弱。
二、近期物价变动的新情况及采取的措施
9月以来,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动荡,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加深,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物价水平带来了一定影响。首先,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跌,部分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石油、钢材、粮食、航运等国际大宗商品及服务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11月份,原油期货平均价格(美国西德克萨斯原油期货)、国际市场钢材价格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分别较今年以来最高点下降了57.1%、37.5%、93.8%,芝加哥市场最近交割的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分别较今年最高点下降了51.6%、46.5%、40.4%,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已基本消除。目前除大米外,国内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粮食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其次,国内经济增速呈现下滑态势,重要商品价格快速下跌。受外部需求减弱、出口受阻以及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需求明显下降,煤炭、钢材、化肥、棉花等主要生产资料和猪肉、食用植物油、食糖等主要副食品价格出现大幅下跌。11月份,四种钢材综合平均价格、秦皇岛港动力煤(发热量5500大卡/千克)平仓价格、棉花平均销售价格、食糖平均销售价格和国产尿素平均零售价格,分别比今年最高点下跌59.7%、42.6%、20.%、21%和11%。36个大中城市大豆油、生猪、菜籽油、猪肉价格分别比今年最高点下降35%、29.8%、24.1%、18.8%。总体上看,价格过快上涨的内外部压力明显缓解,部分重要商品价格过快下跌的矛盾逐步凸显。
最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将年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价格基本稳定,10月份以来,中央又出台了多项新举措。
一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今年四季度已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适时调整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努力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三是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在东北地区、南方稻谷主产区、油菜主产区和新疆地区,全力组织开展稻谷、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产品收购,加强北粮南运。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已公布将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市斤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0.1元、0.11元和0.11元,提高幅度分别为13%、15.3%和15.3%。
四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修订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三个暂行条例,从明年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税负约1233亿元。从明年1月1日起,取消或停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费、暂住证(卡)工本费等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五是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降低成品油价格。提高价内征收的汽油和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降低了国内汽柴油和航空煤油的出厂价格。
三、当前稳定物价工作需要关注的问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价格总水平下行加快,稳定物价工作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受金融危机、国际市场信心不足、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石油、钢材、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挫。但是,主要国家已经多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市场投机力量仍然较强,货币环境较为宽松,加上石油输出国合作组织(OPEC)限产保价和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如果各国金融市场趋稳,经济有所恢复,也不能完全排除明年下半年或明年年底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反弹并再度大幅上涨的可能。
二是部分农产品价格的过度下跌不利于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受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和供求关系改变等因素影响,当前生猪、油料、棉花、食糖等价格出现下跌;粮食连年丰收,供求关系明显缓和,国家虽已启动临时收储,但国内市场粮价仍面临下行压力。农业生产成本较高与农产品需求减少、价格下降的矛盾,使农民从事种养业的比较收益下降,增收空间有限。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应对,不利于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也不利于价格总水平稳定。
三是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就业与职工收入。人民币升值以及环保成本、劳动力工资的上涨抬升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加之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外需减弱,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企业利润增幅回落,亏损企业不断增多。这一趋势如继续恶化,将进一步影响我国居民就业水平,造成职工收入增速减缓甚至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水平和职工收入下降,不利于疏导前期积累的价格矛盾。
四是理顺价格关系面临新的难题。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环保收费标准和征收率偏低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亟需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与环保收费改革;去年以来为控制价格过快上涨,中央和地方停止出台许多调价项目,积累的价格矛盾亟待疏导。但经济下滑对企业效益、居民就业和收入影响较大,企业和群众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也相应下降,对理顺价格造成一定制约。
四、进一步做好稳定物价工作的设想
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从前三季度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判断,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市场广阔,调控余地大,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强劲的活力。下一阶段,要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明年的价格工作,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作用,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着力解决民生价格问题,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努力将价格总水平稳定在合理区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一)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分析,提高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完善宏观经济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调配合,制定完善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案,缓解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准确捕捉国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稳定物价;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适时适度组织投放和收储,调节供求;继续指导灾区有关部门做好灾后重建期间重建物资的价格稳定工作。
(二)落实扩大需求的各项措施,防止经济和价格过快下滑
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部署,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投资,把今年四季度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落实到位,认真做好明年中央投资安排工作,有效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扩大消费,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基本养老金、基本失业保险金、优抚对象生活补助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标准。加快推进城镇、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加强工资分配的宏观管理。完善国有单位特别是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稳定出口,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继续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做好粮食、油料、棉花等主要农产品收购工作,认真执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并发布增加各种农业补贴的方案,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规范补贴渠道,提高补贴效率。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充实主要农产品储备,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四) 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
适时调整价格政策方向和力度。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环保收费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推行阶梯价格政策。完善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的补贴机制。
(五)加强价格监管,规范价格行为
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内需,加大价格监管力度,组织开展涉农价格收费专项检查,稳定化肥等农资价格,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开展涉企收费和中介组织收费检查,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开展教育收费、医药价格检查,缓解民生价格矛盾;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打击价格欺诈、行业自律价、压级压价等不正当价格行为,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大清费治乱力度,大幅度降低质检、环评等项目收费标准,继续取消部分收费项目;扩大“绿色通道”范围,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项目;规范幼儿园、高中择校费和高等教育收费;配合新医疗改革方案,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规范医疗服务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
(六)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认真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市场形势,正确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落实和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从严控制廉租房租金,规范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抑制地价过快上涨。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稳定价格总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既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各项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价格调控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