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市场化机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中国人大网讯 2008年8月29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审议时说,我做过农村调查,无论是从基层的农村干部还是从农民来说,他们认为目前的“三农”政策是前所未有的,是最好的时期、最顺心的时期。孙部长总结的这些方面很充分。但是我和前面发言的同志也有很多共鸣之处,就是说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如果改变一下思路的话,农民收入提高的空间还是有的。
他认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惠民政策做得是非常好的,“四减免、四补贴”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外出就业也已经破题,尤其是伴随着劳动力的短缺,企业为了得到劳动力开始涨工资,因此农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的渠道更为顺畅了。但这还都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最根本的渠道,农民增收最根本的渠道还应该是农产品价格。孙部长讲,补贴性收入带动了转移性收入,占农民收入5.3%。5.3%并不高,而且还是转移性收入,不是真正的补贴。真正的补贴在农委的调研报告表2里能看到,就是只占1.6%,从数量上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再提一倍,也还是农民收入的一小部分。所以说,农产品价格是最重要的。
他说,我们已经遇到了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之间的矛盾,长期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不能不涨,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有两大类因素,一是环节多,有暴利、有坑农现象,但是还有一类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都上涨,农资价格不上涨就无法消化,这个行业就会受到伤害,也同样会伤害“三农”。所以,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农资价格也会上涨,农民增收不了,这个缺口靠政策补贴是补不上的。所以唯一的,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一条出路,就是农产品价格要越来越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收入归根到底是要靠市场机制来解决。
他说,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居高并可能持续处于高位,如果我们长期把国内粮食价格和国际市场相脱节的话,就会伤害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么多年实行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立足于自给自足的政策是得到了回报的,今年几十个国家因为粮价的上涨造成了政治动荡,而我们中国几千年“民以食为天”的政治智慧在这里显示出了优势,但归根到底粮食的安全在于供给的安全,所以粮价的上涨符合市场规律是最根本的一条。当然,我们要区分长期的趋势和短期的情况,目前我们为了保障粮食供给的安全应该做一定的调整。反过来说,我们现在有1028个亿对农民的补贴,我们假设还能有1000多亿的钱,对于城乡低收入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补500元,我们可以补2亿人,这个补贴的效率是高得多的。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依靠补贴,其增收效果是有的,但是相对数量是比较小的,而增产效果可能会逐渐减弱。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补贴,比如对粮食直补的是按土地面积补贴,这份补贴和他种不种地,种得好还是不好,或者是不是撂荒了,关系不大,甚至出现了原来承包人拿到了补贴,现在转包的人拿不到补贴的现象。所以补贴的使用应该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有所增长,但更重要的是尽快启动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