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代表共话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不仅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乐

浏览字号: 来源: 法制日报 2019年3月14日 10:06:01

    安徽省泗县泗城镇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岳喜环代表最近列了个工作计划,准备回去后启动社区日间照料室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建立日间照料室,可以为辖区老人提供饮食、护理、文娱等服务,让老年人更好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岳喜环说。

    与岳喜环一样,很多代表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养老”着墨不少,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举措。如何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也成了连日来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统一社区养老运营标准

    每周二,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光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总是很热闹。掏耳朵、泡泡脚、按按摩……辖区老年人在这里享受多种多样的免费服务,放松身体和心情。

    记者了解到,这是由全国人大代表刘丽组织的志愿活动,已坚持多年。“让老年人群体舒心地安享晚年,既是老年人的需求,也是社会的责任。”刘丽说。

    刘丽发现,着重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对满足养老需求至关重要。“当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人,而其中绝大部分老年人都在家养老,这不仅是因为养老费用方面的考虑,更多的是碍于社区养老机构参差不齐、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等原因。”

    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刘丽建议,从地方先行再到国家层面,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统一规范,在建设、运营、监管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在人、财、物等投入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给予一定优惠扶持。对于社区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用工不足问题,通过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课程、校企合作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人才队伍。

    “养老现在是‘9064’的情况。”岳喜环告诉记者,90%的老人会居家养老,6%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选择在机构中养老。

    在岳喜环看来,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虽然国家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但是光靠政府给予是不行的。在社区层面,可以将经营理念代入养老,比如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养老公益事业发展。

加强医养结合规划引导

    对于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的老年人来说,居家养老不能满足他们对医疗护理的需要,但医疗机构又无法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常常面临“两难”选择。

    如何让老年人“老有尊严”?不少代表认为,这需要走好医养结合之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医养结合的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的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安徽华茂集团动力分厂弱电班班长吴友胜代表认为,要做好整合,首先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

    吴友胜建议,要借助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快全面推进“医养结合”行动方案和实施计划,加强行业发展规划引导。同时大力支持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设养老机构,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开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把社区医疗机构纳入养老机构组成部分。养老机构应该方便医疗

    “拨打120后,十分钟内到达心仪医院。”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安徽省老年病所副所长刘荣玉代表说,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起有山有水的养老环境,方便医疗更为重要。

    刘荣玉建议,要合理布局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机构的用地,兼顾老年人养老和医疗的需求。在法律政策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机构的监管,消除安全、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隐患。

    “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是有大病或者有残疾长期卧床不起的,可以利用废弃的小学教室、卫生室、活动室等公共场所建立医养结合的疗养院。”安徽省定远县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萌萌代表建议,采取公建民营的形式运行,费用可由政府、收住企业、贫困户三方承担,也可通过政府补助,由收住企业和贫困老人自行承担。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张荣珍代表在调研时发现,养老院的基础护理平均费用超过当地退休养老金水平,失能、失智老年人需要的长期护理费用加重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负担。因此,她建议通过建立老年长期护理险,作为受政府规范性文件强制保障实施的独立险种,来破解这一难题。

    张荣珍告诉记者,老年长期护理险资金筹集可以由个人医保账户划拨、单位配套缴费和政府补贴共同集资,对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重度残疾人等群体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全额资助。在费用报销方面,长期护理险重点保障长期处于失能、失智状态的参保人与所需医疗护理等基础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照料费用,经评定享受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人员,按照一定的比例由个人负担和老年长期护理险统筹支付。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研究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建议早日出台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规范文件和实施方案。”张荣珍说。

    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岳喜环对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很熟悉。她告诉记者,救助供养标准包括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两部分,应当满足特困供养人员和社会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但现在标准很低,导致他们难以找到适当的护理人员。

    岳喜环呼吁,要建立特困供养人员和社会困难老年人供养经费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基层供养标准,保障基本生活和护理需要。其中,照料护理标准应当按照差异化服务原则,依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档制定,参照当地日常生活照料、养老机构护理费用或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确定。社会老年人特别是困难社会老年人的护理费用标准可参照略低于特困供养老人护理费的标准由政府适当予以补贴。

    “基层护理队伍建设和日常规范管理也要跟上,确保老年人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岳喜环说。(法制日报记者 范天娇)

责任编辑: 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