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厉莉代表:

构建良性现代型熟人社会

浏览字号: 来源: 法制日报 2019年3月10日 09:57:47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楼上的邻居经常在半夜大声放音乐,你却担心对方是暴力狂而不敢敲门沟通制止;隔壁邻居家有陌生人进进出出,你却因为平时和邻居很少交流而没有上前询问陌生人的身份;邻里间因为一点小事发生纠纷,却由于没有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而诉诸法院调解……

    3月4日上午,在北京代表团驻地,当被问到今年两会建议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厉莉向《法制日报》记者抛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今年两会,厉莉代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提出了“加强社区建设,构建现代型熟人社会”的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社会分工协作日益细化,交通通讯越来越便利,人与人之间基于地缘而产生的乡亲关系越来越快速地被基于契约而产生的合作关系取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视角,体现为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加速转变。

    在厉莉看来,正是这种“陌生人社会”和“地缘社交”,致使邻里之间越来越陌生,矛盾纠纷很难彻底解决,社区建设逐渐弱化,公民对政府治理能力产生质疑。而这种社区建设的弱化,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比如,给违法犯罪行为提供可乘之机,无法满足弱势群体的社交需求以及应急之需,引发矛盾纠纷,增加社会管理成本等等。

    “很多时候,将邻里间的纠纷、社区生活中的矛盾诉诸法院调解,有点像用西医的手段调理身体亚健康。其实,对于这种亚健康,有时候中医调理更能达到通身调理、融会贯通的作用。”厉莉这样比喻。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全国法院审结相邻关系纠纷1万余件,物业服务合同纠纷35万余件。邻里关系引发的警情占110秩序类警情的半数左右。而这种基于居住关系而产生的纠纷还在呈上升趋势。”调研中,这样一组数字让厉莉感到震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对于加强社区建设,构建现代型熟人社会,厉莉代表建议:一是提升社区治理的平台意识,搭建高质量、有特色、交互性好、能切实发挥作用的多元化社区交往平台,增强人民群众在社区生活中的获得感;二是涵养地缘社交氛围,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创新工作举措,让地缘社交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情感需求和现实需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切实保障群众自治落于实处。完善现行立法,优化制度设计,创新实践路径,提供履职保障,让群众自治能够真正落地;四是探索建立房屋使用情况及相关人员信息社区备案制度。社区充分掌握对于区域内房屋居住、租赁等使用情况及相关人员信息,及时发现隐患、防范化解风险;五是加强社区工作制度保障和人才建设。尽快修订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引导更多有才华有创意有实干能力的优秀人才投身社区基层工作。

    采访的最后,厉莉引用了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一句话,“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可以说,加强社区建设,积极构建基于地缘关系的现代型熟人社会,增强邻里之间的理解,不仅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繁荣稳定的重中之重,更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法制日报记者 陈虹伟  法制日报见习记者  刘  丹 文/图)

责任编辑: 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