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委会专题讲座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二十七讲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奋力开创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

李斌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7年3月1日 16:30:38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健康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人民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出发,顺应人民群众健康新期盼,提出了一系列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大政方针、基本方略、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李克强总理就全面深化医改、加快发展健康产业等作出系统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国民健康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国务院相继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十三五”医改规划。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部署,标志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思想到战略,从纲领到行动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开启了健康中国建设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指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署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审议医改重大事项。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医改工作。刘延东副总理多次主持深化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落实医改任务,赴基层调研指导。经过不懈努力,卫生与健康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深化医改取得突破性进展,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已经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8年改革前的40.4%降至28.9%,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一是建立起覆盖城乡、相互衔接、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参保人数超过13亿,大病保险制度覆盖10亿多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为实现人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8万所,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超过1000万。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分级诊疗在4个直辖市和266个地级市启动试点,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很多群众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三是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增加到200个,综合医改试点省扩大到11个。5600多所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公立医院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逐步建立,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医药费用增幅降至10%以下。四是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大幅提升,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亿万群众,多数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成功抗击多起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卫生应急救援能力走在世界前列。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强化,总体上保证了群众吃得健康、用药安全。五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医药制造、体育健身、保健产品、健康保险等产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健身养生、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互联网+智慧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强劲,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重超过55%,多元办医格局初步形成。

    卫生计生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将对中医药振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提供了法律遵循,积极稳妥地实现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性转折。

    总的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近五年的时期,是卫生与健康事业投入力度大、发展速度快、群众得实惠多的时期,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健康根基。

    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维护人民健康面临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从国际看,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传染病疫情、生物安全、抗生素耐药等跨国界播散的公共安全威胁日益增加。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既要应对发达国家面临的慢性病增多等健康问题,也要应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传染病多发等健康问题。从服务供给看,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供给侧矛盾和问题还不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深化医改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触及更多的深层次矛盾和利益关系调整,面临的都是更难啃的“硬骨头”。

    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思想贯彻到卫生与健康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处理好卫生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气统筹解决各种健康问题,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让13亿多人民群众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迈进小康社会。要做到“五个准确把握”。

    一是准确把握将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这些重要论断把维护人民健康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大价值和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我们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科学认识和把握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战略定位和历史方位,主动将事业改革发展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二是准确把握“大健康、大卫生”的健康中国建设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些都大大超越了传统的看病、治病、防病范畴,更加凸显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是卫生与健康发展理论的新飞跃。我们要始终把提高人民的健康和福祉作为发展的重要目的,推动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行动,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增强贯彻落实的整体协同,自觉把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形成维护人民健康的强大合力。

    三是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新形势下党的38字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与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既一脉相承,又贯穿了新发展理念,赋予了新内涵。以基层为重点,就是推动卫生健康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差距。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就是要全力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唯书、不唯洋、只唯实,用中国式办法破解世界难题,加快形成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体系。预防为主,就是关口前移、防治结合,从更多依靠临床医疗向更加有效的疾病预防、更加科学的健康促进拓展。中西医并重,就是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和实践应用方面赋予平等地位,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就是更加强调政府统筹协调的责任,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卫生与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我们要在这一方针指引下,立足国情,把握规律,增强自信,彰显优势,让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四是准确把握事关健康中国建设根本问题的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就事关健康中国建设全局、事关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长远性、根本性问题,正本清源,做出了一锤定音的科学论断。强调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坚守住“公益性”这条底线,决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强调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履行好领导、保障、管理、监督等职责,为人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要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健康需求。强调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随着经济发展、政府保障能力增强、医疗技术不断提高而逐步提高,同时,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同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逐步拓展服务的内涵和标准。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断,才能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在改革发展实践中不偏离方向。

    五是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工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同样要遵循这一工作思路。守住底线,就是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兜底线,着力解决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解决“拖后腿”问题和“瓶颈”问题。突出重点,就是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完善制度,就是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情、高效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之更加成熟定型。引导预期,就是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做不切实际的高承诺。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为人民群众谋求健康福祉的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和根本方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新形势下做好卫生与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绘就了宏伟蓝图,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统一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学习好、理解深、消化透、贯彻实,把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这些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也与我国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承诺紧密衔接。我们要牢牢瞄准战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造性地把健康中国“设计图”转化为“施工图”,采取有力措施和切实行动,确保取得预期成效。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第一,落实预防为主,着力降低健康危险因素。当前全球健康领域正酝酿着以健康促进为基础的新变革。去年11月,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上海宣言》,开创了全球健康促进新时期。《上海宣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健康促进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实践。

    一是普及健康生活。实施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全社会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积极开展“三减三健”活动(减油、减盐、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引导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生活方式。

    二是建设健康环境。实施健康城市和村镇建设行动,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大气、水、土壤、工业污染源等治理,强化食品药品、道路交通、矿山生产等公共安全管理。针对雾霾等热点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了专项工作组,从2013年开始加强监测与风险评估,设立126个监测点,覆盖全国各省份60个城市,普及公众自我防护知识,最大限度减轻空气污染对群众健康的影响。同时,研究建立健康影响评估评价制度,系统评估重大政策、规划和工程项目等对健康的影响,采取措施守住健康“红线”。

    三是优化健康服务。实施重大疾病防控行动,因病施策,各个击破,不断降低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等传统传染病疫情,筑牢抵御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火墙”。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目前国家免费接种疫苗已扩大至14种,可预防15种传染病。要继续完善预防接种政策,加快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要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加强综合防控,强化早诊早治,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实施重点人群健康保障行动。推动医养结合,支持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和护理站,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推动家庭医生优先开展老年人签约服务。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去年,我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组织80多万人开展入户调查,重点核查发病率高、费用高、影响生产生活能力的93个病种,确认全国还有因病致贫返贫家庭553万户,共涉及734万人。我们按照“一户一扶、一人一策、一病一方”的思路,通过“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把扶贫措施落实到人、精准到病。我们已经制定了儿童急性白血病等9种大病救治方案,采取“四定两加强”措施(定临床路径、定救治医院、定单病种费用、定报销和救助比例等,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强责任落实),先行在8个省份开展集中分类救治,收效很好,今年要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同时,进一步制定完善阻断因病返贫的保障政策。针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出生人口数量明显增加,高龄孕产妇比例增高的新形势,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整合妇幼健康服务资源,增加产科、儿科等服务供给,保障母婴安全。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1846万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在2015年基础上稳中有降。

    第二,落实深化医改任务,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深化改革要培基固本、立柱架梁。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等各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重大阶段性成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以建机制为重点,加强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在基础性、关联性、标志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随着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快速释放,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持续增长,一些大医院人满为患,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闲置,既影响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最佳效益,也影响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实行分级诊疗,是提升整体服务效率,保障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治本之策,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特征。要重点从“体系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推进:

    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优化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国家层面,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要求,设立国家(专科)医学中心,集中最优秀专业技术和人才,发挥行业领军和指导作用,争取在国际领域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省级层面,推动每个省份至少建立1所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发挥高水平诊疗和辐射基层作用。县级层面,注重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和中心卫生院的“龙头”作用,通过城市大医院对口帮扶,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等形式,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社区层面,以农村和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到2030年形成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使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找准在服务链条上的位置,发挥各自优势,提供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服务。

    制度建设方面,要以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着力点,围绕“大医院愿意放”、“基层愿意接、接得住”、“老百姓愿意去”三个环节,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抓好医疗联合体建设。在城市,主要推广管理紧密型医联体。以三级医院为核心,吸纳城区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加,实行人、财、物相对统一管理。在县域,主要推广以支付方式改革为纽带的医疗共同体,提供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跨省域,组建以高水平专科医院为龙头的专科联盟。在边远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抓好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通过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医保支付、价格调控、便民惠民等措施,做实做细服务包,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等服务,让群众乐于接受签约服务,让基层医务人员乐于提供签约服务。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到2020年,力争逐步将签约服务向全人群拓展。

    ——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是解决群众看大病、解难症的关键。当前公立医院在运行机制、人事薪酬制度和医院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一是简政放权。厘清政府办医职责,核心是下放权力,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规划、管评价上来,减少对医院人事编制、科室设定、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直接管理。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实现形式。二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今年,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要确保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实现新旧运行机制平稳转换。转换补偿运行机制,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以及取消药品加成后的政府分担部分,逐步偿还和化解公立医院长期债务,使公立医院轻装上阵。转换医疗服务价格运行机制,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适当降低大型检查项目等价格,适当提高技术劳务价格。同时,做好价格调整与医保制度的衔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三是开展薪酬制度改革。从试点起步,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和绩效工资总量,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四是不断改善服务,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强化医德医风和行业自律,严格执行行业“九不准”规定。继续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实施预约诊疗、优质护理、日间手术等便民惠民措施,千方百计提升群众就医感受。要练好“内功”,总结推广北京协和医院等经验,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评机制,向管理要效益。质量和安全是医院发展的根本,越是抓改革,越是要抓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开展医院内感染专项整顿,梳理解决隐患,确保医疗安全。

    ——健全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人民幸福生活、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要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的原则,围绕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三个关键环节,织密织牢群众看病就医保障网。

    一是筹资环节。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建立个人缴费标准与居民收入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使筹资标准、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健全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保待遇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基本医保待遇标准。加快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二是运行环节。按照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原则,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这项工作的核心是功能整合。去年,中办、国办转发《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提出可开展设立医保基金管理中心的试点。福建三明市成立相对独立的医保基金管理中心,主要承担医保基金监督管理、医疗服务价格谈判调整、药品耗材联合采购与结算、医疗服务行为监督管理等职责,三医联动在一个平台上完成。从运行情况看,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和医务人员待遇持续提高,公立医院药占比降至35%左右,医保基金实现良性运行。我们将深入总结试点成效,推广成熟的经验模式。同时,积极探索管办分开,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服务,推动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三是支付环节。支付方式改革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规范医疗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国际普遍做法。当前主要是加快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DRGs)试点,增加医院参与改革的内生动力。按病种付费对应的是规范化、标准化的治疗,为此我们制定了1200多个疾病诊治的临床路径,已在7700多家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覆盖常见病和多发病,为推进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打下了基础。同时,提高大病保险对困难群众支付的精准性,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切实发挥托底保障作用。

    ——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要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发力,彻底解决医药领域乱象,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减轻经济负担。

    一是严把生产关。通过推动建立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建立完善药品信息全程追溯体系,加强药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对用量小、临床必需的低价药、“救命药”、“孤儿药”等药物品种,建立分级应对机制,已有13个药品实行定点生产。从鼓励研发、加快审评、强化监管、合理用药等环节,保障儿童和老年人用药。

    二是严把流通关。重点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推动药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基层和边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推进实施公立医院药品分类采购、鼓励跨区域联合采购和专科医院联合采购。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药品价格监测体系,继续实施对市场竞争不充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价格国家谈判采购,做好与医保等政策衔接,让更多群众受益。

    三是严把使用关。继续加强药品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管理,严控“大处方”,积极发挥药师作用,规范用药行为。强化医院院长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责任。同时,健全国家药物政策体系,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药物公平可及。

    ——建立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强化医疗行业综合监管,既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也是巩固各项医改成果的保障。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制定出台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指导意见,构建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推动监管重心转向全行业监管。二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建立违法违纪“黑名单”制度。三是引导和规范医药卫生机构建立内审制度,健全和落实医疗质量、预算、财务、审计和信息公开等管理,强化医务人员法治意识,提高依法执业水平。四是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完整的监管链条,加强大处方、欺诈骗保、药品回扣等重点领域专项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五是加强非营利性社会办医财务监管,以及营利性医疗机构盈利率管控,依法规范社会办医的从业行为。

    第三,落实中医药法规政策,着力彰显特色优势。中医药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要以贯彻落实《中医药法》为统领,全面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一是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出台实施一批重大政策。推动各地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扶持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二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加强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保护、抢救和整理,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建设。发展中医保健服务,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商业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三是推进中医药海外发展。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研究制定针灸、推拿等基本规范,布局建设海外中医药中心,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

    第四,落实“医科、医工、医教”三个协同机制,着力提高事业发展支撑能力。一是深化“医科协同”,推进医药科技创新。会同科技等部门,聚焦战略必争领域,整合调配医药科技资源,联合推进基础和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临床应用、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组织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面向2030的健康保障工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等,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实现临床主要专业领域全覆盖,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产出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二是深化“医工协同”,推动医药产品升级。会同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强的医药工业,建立一套产学研用互促互进的推进机制,形成创新战略联盟。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和科研机构、企业要面向临床需求,提出科研攻关问题,发挥产品集成创新主体作用,提高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生产出符合临床需求的医疗设备,赢得市场。“十三五”时期,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要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三是深化“医教协同”,加强医务人员培养。会同教育部门完善院校医学教育体系,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建设一支总量适宜、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医务人员队伍。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大批同质化的合格临床医师。通过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订单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快培养全科、儿科、精神科等薄弱专科和紧缺医疗卫生人才。要继续加大医教协同培养人才力度,力争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有大幅度提高。

    第五,落实健康产业政策,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发展健康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要着力培育和发展五大健康产业。实施健康老龄化工程,对接老年人口医疗养老服务巨大需求,鼓励开办老年病医院和康复、长期护理等机构,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完善健康医疗旅游标准、规范,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推进远程医疗、健康医疗智能设备、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发展应用,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保健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发展健康食品产业。

    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办医。放宽市场准入、医疗人才流动、大型仪器设备购置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兴办个体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消毒供应和血液净化机构。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

    三、强化实施保障,确保健康中国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涉及到50多个部门职责,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健康中国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必须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韧劲奋力推动。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把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建立健康中国建设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探索将辖区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强化激励和问责。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二要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卫生与健康工作事权划分,健全稳定可持续的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确保基本医保补贴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对公立医院投入责任落实到位。创新资金筹措方式,探索通过政策性金融等方式提供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康中国建设,使投入结构与健康需求相适应。

    三要深化国际合作。实施中国全球卫生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主动参与健康领域国际标准、规范、协议的研究与制定,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健康治理领域的影响力。加强互学互鉴,积极推进健康领域人文交流和援外活动,特别是要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同沿线国家合作,发挥卫生与健康服务外交大局的重要作用。

    四要完善法制保障。健全卫生与健康法律规范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法制建设,先后审议通过了12部卫生计生相关法律,近年继续加快推进卫生与健康的基础性法律立法工作,争取对卫生与健康事业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问题做出法律规定,以法律形式把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确定下来,必将有力引领和推动事业改革发展,更好地维护人民健康权益。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是政府部门体察民情、汇集民智的重要纽带,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抓手。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就做好卫生计生工作,提出了很多高水平的议案、建议。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办理,既重答复,更重落实,很多建议已经转化为政策措施,有力推动和改进了工作。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攻坚克难,扎实奋斗,为维护人民健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主讲人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