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议发言

罗清泉:要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投入机制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6年7月2日

    中国人大网讯 7月1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罗清泉审议时建议要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投入机制。

    罗清泉委员说, 同意陈吉宁同志关于自然保护区工作情况的报告。自然保护区是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近年来,环保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生态修复明显加快,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得到较好的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管护能力不断增强,总之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环保部等部门联合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机制的做法很好,目前已经对363处国家级保护区进行了评估,建议一鼓作气,抓紧完成全部国家级保护区的管理评估。同时,我也建议对地方级的保护区也要定期进行管理评估,通过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掌握主要保护对象变化动态,进一步了解资源本底情况,为加强基础工作,完善保护区规划,强化监管,科学管护提供依据,促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建设。目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完善,一部分自然保护区与其他类型的保护区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问题突出;一部分保护区有牌子、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有15%的省级、40%的市级、58%的县级自然保护区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这些情况应该高度重视,下决心解决。一方面,环保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地方通过建立国家公园,探索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这类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另一方面,要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地方级保护区“管理缺位”的问题,机构都没有怎么管理?要抓紧明确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性质、职责、管理权限并督促地方政府加以落实。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自然保护区多数所在地属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的投入是很有限的,很多保护区管护设施滞后,日常管理费用保障不足,不少保护区仅停留在简单看护的阶段。而像生态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调查、科学研究等等这些基础性、长远性的重要工作无力开展,这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健康长远发展。应该通过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管理事权,明确投入的渠道和责任。属于中央事权的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属于地方事权的由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以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责任编辑: 李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