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

脱贫攻坚任务重 阜阳市委书记揪心因病致贫

浏览字号: 来源: 人民网 2016年3月15日

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委书记于勇(左)接受人民网采访

  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委书记于勇(左)接受人民网采访

  人民网北京3月15日电(记者常国水)脱贫攻坚,是今年全国两会最热的词汇之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作为全国农业大市、安徽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阜阳市扶贫脱贫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认为脱贫工作的根本在于发展,要用发展促进脱贫,用脱贫推动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委书记于勇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掷地有声。

  安徽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在皖北,而皖北的主战场在阜阳。阜阳脱贫的任务有多重?于勇列举了一组数据:阜阳有60多万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有516个贫困村,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下辖的8个县市区全部是贫困县市区。

  于勇说起了一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一位商人准备到阜阳市临泉县投资,但是实地考察之后,抱怨当地“路不平、灯不明、水不通”,“这样的条件让人家怎么投资?”于勇感慨道。

  “‘十三五’期间,阜阳承担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摘帽的双重责任双重压力。”面对如此繁重的脱贫任务,阜阳对扶贫脱贫工作不可谓不重视。于勇介绍,阜阳已从4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和30个扶贫重点乡镇工作选派专司扶贫的副书记,强化扶贫领导体系,加上扶贫村第一书记,形成强有力的扶贫领导机构。

  要脱贫先要找准贫困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为此,去年,于勇先后到下辖的8个县市区最偏远的乡镇最穷的村子调研脱贫工作,一家一户看,挨家挨户问。

  在调研与分析过程中,于勇发现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情。“我们发现造成贫困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病致贫,人数占到全市贫困人口的一半。”于勇说,一户人家如果有一个人得了大病,一家人就会被“拖下水”,陷入贫困的境地。

  于勇认为,出现大病往往是因为“小病拖大,大病拖炸”,这背后既有农民“小病拖”的习惯问题,更有县乡村医疗机构能力水平不够的问题。于勇曾到一个乡镇调研,这个镇有5万人,镇卫生院只有20多位医生护士,学历最高的是专科,“因为医疗机构设备与人才能力水平等问题,很多人的小病得不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最终酿成大病。”

  “因病致贫是脱贫工作的一块硬骨头。”于勇认为,阻断因病致贫这个令人揪心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了。于勇介绍,目前,阜阳正在思考与探索5个措施。

  首先是用技术手段阻断新生儿缺陷。一次调研让于勇内心震动,今年大年初一,于勇去阜阳市社会福利院看望慰问,“福利院有几百个脑瘫儿,他们来自市区,都是先天缺陷,生活不能自理。”于勇说,一名先天缺陷的孩子的抚养费接近百万元,一般家庭根本无力承受,但是对绝大多数新生儿缺陷筛查技术上可以做到,太和县引进了医学健康筛查项目,针对孕妇做检查,“这个项目是政府作为民生项目购买,检查一例需要600元,但免费为孕妇服务。”

  第二是强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只有让农民在家门口有信赖的医院医生可以看,他们生病了才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防止小病拖大。”于勇认为,现在的县乡村医疗机构设备、人才队伍都很薄弱,亟需加强。

  第三是增强个人疾病防治知识,通过宣传等手段改掉农村村民小病拖舍不得花钱看的思想,同时提高个人的生活卫生知识。

  第四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从救助到报销的体系更加完善,减轻病人家庭的负担。最后是对特殊人群的兜底。

  “脱贫攻坚工作中央与省里都有强有力的政策部署,我们肯定不折不扣落实。”于勇相信,在中央与省里的支持下,在全社会大力参与下,阜阳市一定会坚韧不拔,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按时保质保量解决贫困问题。

责任编辑: 孟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