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邓秀新院士:鼓励“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
邓秀新
邓秀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新中国首位果树学博士,他是使中国脐橙由进口变成出口、使我国柑橘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领军人。
身为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连续多年就“三农”问题大声疾呼;同时对于教育领域的改革,他直言,现在的学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过去相比有差异,建议政府鼓励 “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的办学理念,建立跟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邓秀新说,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建良言,都要摸清时代的脉搏,以国家的需求为方向。
3月10日,参加完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北团小组讨论后,邓秀新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专访,畅谈高校去行政化、教育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天价学区房等热点问题。
对话
高校“去行政化”
应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
人民网:近年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不断,您对此有什么切身感受?
邓秀新:现在有时候开玩笑,说高校的校长是一个大秘书。为什么呢?招多少生要批准,招几个博士要批准,计划的痕迹很多。另外,级别也强化了行政的观念。
人民网:高校“去行政化”究竟难在哪?
邓秀新:高校是“被行政化”的,我们并不希望大学行政化。如果国家在资源分配上什么东西都和级别套在一起,高校去行政化的难度就很大。高校目前的状况有历史原因和背景,甚至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今天的社会资源分配在各种场合中,无形中在强化着你的行政等级。要改变这种状况可能需要一个过程。
人民网:您对高校“去行政化”有什么建议?
邓秀新: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该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更多的在高校里面发挥教授的治学作用。另外,高校本身行政是要的,任何的单位和机构,只要有管理,就有行政。去行政化不是没有行政管理职能。
优化教育结构
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
人民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教育问题,对此您最关注哪个方面?
邓秀新:教育预算。国家GDP达到4%用于教育以后,更要把这笔钱用好。教育用钱的地方很多,一定要量力而行。当一个财政支撑不了的时候就要摊大饼,摊大饼的结果就是质量没有保证。
人民网: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我们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都在培养学术型人才,您怎么看?
邓秀新:今天回过去看,第一我们的教育要大众化,让普通的老百姓接受教育,更多地满足了人民需求这个方向没错。第二扩招对社会是有好处的,如果让他高中毕业或者初中毕业流向社会,相比受了几年教育的大学生,还是不一样的。
我们也经常调研一些用人单位,现在的大学生智商都很高,都很灵活,知识面很广,外语程度也很好。但是,大学生的动手力,或者说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以前相比有差异。这个差异来自于快速的扩招以后,学校的物质条件,没有迅速地跟上,另外,师生比也下降了。另外,过去以行业为主的好多学校现在都没了。我们国家应该回到要讲能力,而不是看文凭评价人的时代,未来教育应该根据大学特点和发展的程度办学。
人民网:我们今天的教育结构如何更加优化?
邓秀新: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课程。上幼儿园为什么难?幼师裁掉了。最近国家把职业教育重新提起来,因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光动脑,还有很多需要动手的。因此,从政府来讲,应该鼓励“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的办学方式,而不是说只有清华北大才是好学校。
创新人才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人民网: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您怎么看?
邓秀新:要看到中国大学的发展成就。不要自贬自己,基础研究是靠积累的,我们国家有钱做研究就是这十几年,所以也不要着急。你要相信,中国人这样勤奋,这样干下去,只要有几代人坚持,只要方向不错,不折腾,中国人很快就起来了。
人民网:您对创新人才建设有什么建议?
邓秀新:就提三点建议:一、教育工作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全社会都有责任,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我们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要加上全方位育人。比如,国家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接收高校实习生。二、报告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我们的“211”、“985”等工程,促进了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但这些工程对农林院所、中西部的高校关注较少,希望能够加强。三、国家对各类创新人才计划进行梳理,以免造成人才计划辈出而人才未辈出的现象。
农村与城市教育
最主要是师资差异
人民网:现在很多地方出现天价学区房,您怎么看?
邓秀新:天价学区房不是学校造成的,是供需矛盾造成的。像高考改革,只要供需关系和人民的价值追求不变,就没有一个高考方案能满意。不管哪种考试,反正上清华、北大就是几千人。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是优质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人民网:如何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邓秀新:教育公平说的是一个机会,人人都希望最好的老师上课是不可能的。这种资源没有办法绝对平均。
人民网:目前的农村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寒门是否再难出贵子?
邓秀新:中国的社会在发生大的改变,农村和城市的中小学教育肯定有差距,这个差异来自多方面,最主要的差异是师资差异。过去我们读中小学的时候,那很多好老师到农村去了,但今天,好老师都往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去了。
同时,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以后,农村中小学孩子大量减少,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水平进一步下降;另外父母进城以后没有人来关心孩子的身心发育,这个是比较糟糕的,孩子要和父母待在一起,经常相互生活,亲情会感召他,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孙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