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题犀利 部长回答沉着
——教育部长袁贵仁记者会侧记
教育部长袁贵仁
“今天你们是主人,所以,你们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袁贵仁起身挥手致意,引得现场咔咔的相机快门声音和掌声交织在一起。
3月10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在梅地亚新闻中心接受记者采访。袁部长首先向在场近百名中外媒体的记者朋友们表示了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对中国教育的关心、支持、帮助。简短寒暄之后立刻进入正题,在长达90分钟的问答环节里,袁部长总共回答了来自8家媒体的18个问题,尽管个别问题略显火药味道,但袁部长均沉稳回答。
记者们所提的问题几乎覆盖了教育领域的全部热点,有询问义务教育是否会延长年限的;有询问农村教育如何改革的;有询问何时能实现高考全国一张卷的;还有借由去年曾在国内外引发强烈争议的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询问袁部长对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评价的……袁部长以朴素、翔实的语言,配以精准的数字、生动的例子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来自《华尔街日报》的记者问道:“去年你曾说西方价值观的教材不适合中国课堂,希望你可以解释一下,西方价值观具体是指什么?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好像是西方的一个概念吧?很想请教你,教育部对这些有西方价值观的教材如何处理?”
袁贵仁部长顿了顿说,马克思不是中国人,但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开放精神。我们党把科学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确定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一旦确定了,就坚定不移。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我们所说的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价值观……随后,袁部长将问题的答案引向了中国政府以及中国的教育部门是如何推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问的记者频频点头,用笔认真记录着。
《香港大公报》的记者关注的是内地农村教育的问题,当询问完教育部在改善这些问题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之后,这位显然是有备而来的女记者接着问“如果当年的条件还不错的话,您还会选择离开固镇县王庄中学吗?如果让您回到我们这个年龄,再给您一次选择的机会,您如何选择?”顿时全场鸦雀无声,静待回音。
“谢谢你之前备的课,了解我过去曾经在农村学校当过老师,既当过公办老师,也当过民办老师。所以你刚才问我怎么看待当前的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我觉得我非常感谢你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关注到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努力的方向和社会各界关注教育的一个短板。”袁部长诚恳地说,并且认真回答了中国教育部门针对农村教育问题所开展的八项措施。
面对“当年从农村走出,是否还愿意回农村任教”这样犀利的问题,袁贵仁并没有回避,他说“当年我从中学教师岗位上考大学的时候,我的分数是比较好的,但是我选的第一个学校是北京师范大学,为什么?就是我做好了学成之后继续回农村中学任教的打算。但后来因为被推荐读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当了教师,又被推荐当了学校的校长,最后到教育部工作……这不完全是我自己的选择,这是组织的安排。所以,我对乡村教师充满了感情,我对他们的一些艰苦的环境、比较欠缺的条件,我深有感受,我愿意为中国的农村教育,特别是中国的农村教师,尽最大的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王溪)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