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为决胜全面小康聚好力开好局
阳春三月,惠风徐徐。在这充满生机的日子里,北京迎来了全国两会时刻。
2016年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站在这样的历史交汇点上,今年的全国两会必然要应对更多的难题、承载更高的期望。如何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改革?如何厚植发展优势,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如何使全体人民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拥有更多获得感?这些时代之问,无疑将在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中找到共识和答案,并在法治建设中凝聚实现目标的不竭动力。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弘扬法治精神、创新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下,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有效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妥善应对各类重大风险挑战,推进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法治在改革攻坚期的护航作用更加凸显。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没有不遇到阻力的改革,特别是在当前,我们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强对相关工作的协调,寻求最大限度的社会共识,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有序稳妥推进各项改革。
两会是民主政治的窗口,也是达成社会共识的制度平台。不同领域、不同地方、不同利益的诉求相互交流、彼此碰撞,最终在法治的框架下,按照法治精神和原则,立足现实国情,达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最大公约数,进而形成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证的法律制度,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十三五’绘制了怎样的发展蓝图”“在脱贫攻坚战中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一带一路’的目标如何实现”“制度反腐会有怎样的新局面”“慈善法修改对公益事业的影响”“司法改革如何保障公平正义”……这些热门话题不仅事关国家大政方针,更与社情民意息息相关,必定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主题。
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是每年两会的重头戏。法治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进一步来说,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透过两会的窗口,人们可以看到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积极作为,感受到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步伐;同时,以审议报告的形式,也实现了对司法机关工作的评判与监督。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全国两会的意义深远而积极。我们期待广大代表委员不负重托、依法履职、积极尽责,用法治凝心聚力,以改革释放活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不断作出新贡献。
祝全国两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