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权威发布 > 报告

国务院关于旅游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1年12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2011年12月28日 14:51:31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期,也是我国旅游业的黄金发展期和转型升级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建设步伐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面临的机遇。

    新时期,旅游业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

    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我国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消费能力将继续提高,消费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按照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时,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消费需求,旅游业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并超过5000美元,城乡居民年均出游将超过两次。同时,随着交通、城市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将使旅游通达性和便捷性明显提升。这些都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服务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业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领域,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产业,将在这些重大的战略性调整中,进一步凸显自身优势与地位。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新技术、新装备正在改造和提升传统旅游业,将创造出大量新的旅游业态,增强旅游供给能力;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正在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将极大提高旅游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

    三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旅游各相关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将极大提升,区域和行业壁垒将进一步打破,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这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今后我国旅游业将更加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行发展,发展的动力将更加强劲。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预测,未来二十年国际游客人数将保持年均4300万人次的增长,到2030年,国际游客人数将达到18亿人次;未来亚太地区将成为新增入境游客最多的旅游目的地,今后二十年将增加3.31亿人次,这将为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增长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面临的挑战。

    从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际旅游市场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给旅游业增添了不可预见的不利因素。同时,我国旅游业自身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一是旅游产品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观光旅游热点产品仍集中在少数知名旅游景区,导致旅游旺季部分景区一票难求、一导难求,新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休闲度假产品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和质量与急剧上升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中西部部分旅游目的地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的问题依然突出。旅游商品种类单一、质量参差不齐,巨大的旅游购物需求未能充分释放。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旅游便捷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是旅游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现行的法律法规与旅游市场规律不能有效衔接,旅游民事规则不完善;旅游活动缺乏全程监管,旅游经营和管理不规范;市场诚信缺失,地区和行业壁垒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综合执法机制不健全。

    三是旅游发展方式还不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地区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一些地方旅游发展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旅游业综合带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管理存在多部门重叠现象,旅游规划体系尚未制度化、法定化,规划执行缺乏监管或监管不到位;旅游业科技含量不高,现代产业组织建设、现代商业模式创新、现代科技运用等方面有待加强;旅游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余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