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代表委员论坛

蔡昉:制定农业投入法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12-0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人大网讯 10月29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今年政府重大公共投资及其实施情况的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时,蔡昉委员说,这次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手段,既有一些世界各国政府通用的做法,比如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有很多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的做法。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应对得非常成功,在国内国外都引起了人们的赞赏和关注。现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因素越来越多,就中国来说,最严重的时刻已经过去了,逐渐走上了正常的经济增长轨道。在这个时候,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乃至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他说,张平主任的报告讲了一些实施的情况,在一些方面讲得非常充分。比如资金的下达、配套、进度等几个方面讲得比较充分。但是,还有一些问题讲的少,可能是由于时机没有到,但也可以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比如公共资金投资的带动效果问题。政府投资归根到底是想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段带动配套资金和民间投资,它不应该是唯一的拉动经济的因素,但是这个带动效果如何?希望在这个时机进行一个阶段性的分析。我们的投资是有目标、有要求的,从短期来说,要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就业、保民生,更长期的目标是服从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这些方面,最后实施的投资如何满足短期的目标以及更长期目标,目标瞄准得如何?还可以做更多的介绍和分析。同时,在社会上和学术界的政策讨论中,也有一些疑惑的问题需要给予正面的回应。如一段时间出现的信贷过快、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问题国务院都专门召开了会议。还包括“两高一资”是不是急于投入、是不是要把好关的问题。后一问题已经进行了明确的答复,提出没有“两高一资”的投向。但是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以及信贷的过快发放有没有问题,还是值得研究的。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也是第一次大的演练,非常成功,实际上市场经济、开放经济在未来不可避免地还会遇到全球性的经济波动,因此总结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他建议,未来应该未雨绸缪,随时掌握一批储备项目,或者说是梯队项目。因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会批一些重点的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公共投资,但是如果说准备批准多少项目,就准备多少项目的话,在需要用项目带动内需、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候,就会发现没有论证充分的项目,到时就会过于仓促地批准一些不符合环保和节能减排标准、生产能力过剩的项目。所以,今后国家发改委至少要有一批梯队项目掌握在手中。

    他说,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现实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投资的要求,还是多年对农业投入的认识来看,制定农业投入法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应该尽早提到议程。制定农业投入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现在我们基本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在农业中仍然会有一些公共领域。比如说农业科研和推广、农田整治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国家的公共投入,这个领域的活动需要法律的保障。二是,我们需要用法律来约束农业中公共投入的责任和方式。因为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可能对农业支持的方式和力度有时会随着财力情况而发生变化,随着领导的重视程度而发生变化,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随机性。目前我们看到的农业投入或补贴也有很多不是经常性的投入和支出项目,专项性过多,因此需要法律进行约束。三是,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进入了国际法的框架,这个国际法对于公共支农的方式也有了一定的约束,并不是说可以随意地进行补贴,通过国内的立法衔接WTO法律框架,充分利用WTO为我国支农惠农提供的机会和空间,避免争议、争取主动,也需要立法保障。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09年12月2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