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酒店为您提供了专用毛巾及洗漱用品,两会期间不再更换。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走进每个代表房间,总能看到这样的温馨提示。
作为一名多年参加全国“两会”采访的记者,每年都能感受到一些细微而又深刻的变化:2004年,代表、委员车辆不再“一路绿灯”,和其他社会车辆一道等红灯;2005年,全国政协闭幕不作长篇讲话;央视《新闻联播》打破近十年逢“两会”召开必延长播出时间的常规,保持30分钟时长不变。2006年,为增强两会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新华社在拓展报道的深度、创新报道形式上下功夫;中央电视台则把更多的镜头留给基层代表、委员。2007年的“两会”是改进会风最大的一年:首次对外公布各个代表团驻地的详细地址,首次允许境外记者直接联系采访代表,首次公布各代表团新闻联络员的电话,首次提供重要法律草案说明的英文版,首次提供政府工作报告少数民族文字版……
今年两会还未开始,记者就提前感受到了两会更高的透明度:浏览中国人大网新闻中心主页,发现多了一个新栏目:各代表团主页。据悉,今年首次设立的代表团主页将刊登各团代表名单、活动公告、驻地、联络员联系方式等信息。云南代表团的主页,就专门介绍了几位新代表关注民生的“新期盼”。
类似透明开放的“第一次”还有很多:第一次公布政协委员基本情况,第一次对政协闭幕会进行部分现场直播,第一次免费向媒体提供公共广播电视信号和图片服务……
“就连会议使用的铅笔都是用100%废旧报纸制造的。”随手拿起一支铅笔,同行的随团记者感叹:会风就是作风,细微之处见精神啊!
“千万不要小看两会会风的细节变化。”一位“老代表”由衷地感言,不仅说出了代表们开放的心态,更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中国开放的新境界:“开放推动参与,开放促进和谐。”(沈向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