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权威发布 > 讲话论述

成思危论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浏览字号: 来源: 00:00:00
  经济全球化是无限商机也是残酷竞争。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面对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发展?对这一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在第15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发表了演讲。    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一、  目前经济全球化呈现四特点
     探讨经济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我在几年前就曾指出,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的主要特点有四个。
        首先,以金融为核心。金融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金融一体化的特色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一是货币的虚拟化程度增加。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以后,它在一定程度上被虚拟化了,只能用购买力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二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会因其购买力的变化而产生较大波动。但汇率的变动只影响货币的国际购买力,对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影响并不大。因此各国贷币之间汇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一种政策工具,成为各国经济博弈的工具。三是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迅速增大,流动速度越来越快。四是金融工具(虚拟资本)交易的规模急剧扩张,虚拟经济不断膨胀。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05年底全世界金融衍生品的余额是325万亿美元,这是全世界GDP的近7倍。五是世界金融市场的集成程度不断提高,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
        其次是以知识为基础。我认为知识经济有四个特点,一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要成分;二是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而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三是知识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管理本身就是生产力中的软件,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地优化组合起来。四是知识在产品及服务的成本中占重要份额。
        再次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是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争取了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21世纪,在企业管理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跨国公司通过其国际化的投资、生产、销售、研究与开发等跨国经营活动,有利于技术转移的便利化、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资金流动的加速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促进一体化的国际市场的形成。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跨国公司的市场化体系加深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程度,跨国公司的竞争机制又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集中化倾向。跨国公司多边扩展战略促使各国政府采取双向鼓励政策,从而促进了区域性或全球性多边政策体系的改革和形成。因此可以认为,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有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引起一些争论,包括影响当地的经济、干涉内政、逃税、行贿等等方面的行为,收到一些责备。但是,较大的跨国公司多半是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的,当然有些公司可能还是有些问题。

     二、  经济发展体一般经历四个阶段
        观察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输出原料,二、把原料加工成产品并输出产品,三、输出资本、四、输出知识。造成财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识差距。由于我们现在自主创新不够,拥有的知识产权还较少,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最有效创造财富的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专利和技术秘密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们比较的。例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品牌对于产品的附加价值影响很大。世界的领带之都是浙江的嵊州。嵊州生产的领带在全世界占有很大的份额,其中贴国产品牌的领带最高的是288元,而贴国外一般品牌的每条就588-888元,贴顶级名牌品牌的,每条要888元到1288元。价格的巨大差距,是品牌长期形成的商誉不同造成的。

  三、  建立中国式管理学理论
        我曾经形象地讲世界上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头脑国家,一类是躯干国家。头脑国家产生知识,输出知识。躯干国家接受知识,应用知识。目前发达国家还是掌握着产出知识的能力,他们现在处在把知识输出作为全球化贸易手段的阶段。为什么今年中央提出一定要自主创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呢。因为没有自主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定要通过创新,使我国成为既有躯干,又有头脑的国家。企业在21世纪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创新,注意掌握标准、品牌、技术。
        另一方面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投资,对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都要熟悉,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需要做大量工作。现在我们企业第一步是在国外找代理,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企业。我国目前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视野来制定企业战略,考虑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当然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一种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
        有人说中国企业的管理好像没有什么创新,我个人不完全这样看。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做了很大贡献。我们的问题是没有能够对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进行案例研究,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我曾说过中国的教授们应该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形成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中国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中国的国情,也离不开行业的特点,更离不开企业原有的文化。照搬外国的东西是不大可能搞好中国的企业的。
责任编辑: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