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权威发布 > 讲话论述

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

自主创新的基础与关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

浏览字号: 来源: 00:00:00
  主要观点
  ●无论从我国工业化进程看,还是从国际竞争形势看,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都已经刻不容缓。
  ●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着基础与关键的作用。前者决定一个国家的创新实力和后劲,后者则是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推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跨越发展,需要在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加强引导,集中资源,协同集成,走开放创新之路。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这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赋予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新的使命。
  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有效克服这些瓶颈制约,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但我国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与我国发展需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目前,全世界大部分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和重要科技创新成果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五位,但还缺乏引领学科发展的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一些关键技术仍要从国外引进。
  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引进国外技术作为提高技术与产业水平的重要途径,收到了明显成效。但随着国际产业和产品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的竞争,以及我国产业升级与发展对先进技术需求的快速增长,如果继续依靠大量引进国外技术而不加强自主创新,我们不仅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而且会丧失竞争的先机。同时,随着一些技术领先国家加大对我国进口先进技术的限制,先进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很难引进。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可以引进,创新能力难以引进。因此,无论从我国工业化进程看,还是从国际竞争形势看,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都已经刻不容缓。
  自主创新需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发挥着基础与关键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主要从事定向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社会公益创新,提高他们的研发水平对于增强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基础研究的使命是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做出新的科学发现,创造新的科学知识,为正确认识世界和合理改造世界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当今世界,基础研究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成为科技进步的基础与核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源泉与基础。基础研究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半导体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都是基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而产生出来的;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往往可以推动高技术的重大突破,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促进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同时,基础研究还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依赖于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更新,而基础研究注重严谨性和原创性,强调理论思维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最佳途径。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的创新实力和后劲。如果在这方面没有坚实基础和重大建树,没有原始创新能力,将很难在全球经济分工中取得优势和主动地位。
  战略高技术研究是对增强综合国力最具战略影响的高技术领域。战略高技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技术,它建立在综合性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具有前沿性和关键性以及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等特点,是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战略高技术还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因而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目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资源环境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能源技术、先进防御技术等已成为对增强综合国力最具战略影响的高技术。战略高技术的突破,能够引领产业与技术发生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革。比如,集成电路的集成度、速率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使计算机的功能更加强大,使大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大幅提升,使网络传输的内容更加多样,而且还带动数字化教学、远程医疗、网络服务等领域的发展。纳米技术的突破及新型纳米材料的发展,将使海量信息处理、高速计算、通信、空间防御等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促进机械、电子装备进一步微型化和智能化,并带动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相关领域新的技术飞跃。生物技术的进展,有助于研制出治本的基因药物和新型医疗诊断方法,使医学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有助于培育新物种,带动农业发展;有助于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创造出修复生态环境的新方法,带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掌握战略高技术,事关国家安全和主权维护。战略高技术是新军事变革的技术基础,推动军事变革从机械化时代转向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精准打击、光电、隐形、超限和新概念武器技术等正成为军事科技竞争的焦点。战略高技术依赖于自主创新,反映了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一个国家如果不掌握世界领先的战略高技术,就有可能丧失话语权、主动权和自主权,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处于劣势,在国家安全保障方面陷于被动。
  切实推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跨越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我国国情及未来发展对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需求,深刻认识世界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抓实干,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实现我国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跨越发展,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应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当今世界,基础研究的动力不仅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认知欲望,而且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新需求,源于高新技术发展提供的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手段。推进基础研究的根本在于确定优先领域,鼓励学科交叉,选择优秀人才和团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进行原始创新的自信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给予稳定和必要的支持,并适时调整机制,引入适度竞争。评价基础研究的根本标准在于其科学价值、其在科学史中的地位和对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影响力与推动力。战略高技术创新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需求的拉动,源于新的科学发现与知识创新,源于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与突破,源于人类的创造欲和对宇宙进化、生命进化的学习与模仿。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战略高技术创新应面向全球技术前沿,着力加强关键技术与重大系统集成创新,并及时实现工程化、社会化和规模产业化。评价战略高技术创新的根本标准在于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在于其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其对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带动作用。
  推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加强引导,集中资源,协同集成,走开放创新之路。制定学科政策,优选重点领域,鼓励学科交叉,尊重学术自由,营造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环境,稳定支持优秀人才与团队;支持开发重要产业的战略高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制订和主导重大高技术产业的国际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适度超前部署战略性前沿高技术研发与产业规划;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重。
  推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在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和完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继续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国家、地方、企业和家庭都应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为高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各类中介人才。注重在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实践中培育和发现人才。创造条件,积极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和创业。规范人才市场管理,促进市场合理有效配置人才资源。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
  推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应加大投入,改善科技基础设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进一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国家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与职责,加快建设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联系与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从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创新能力与效率。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01日
责任编辑: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