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记者雷敏)30个最不发达非洲国家的众多商品已享受零关税待遇,非盟会议中心将于今年底开工,又一批援非医院和学校年内将开工建设……中非友谊源远流长,进入新世纪,以中非经贸合作论坛创立为标志,中非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双边贸易快速增长
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中非贸易连续七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2008年1至8月,中非贸易达到739.3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中国向非洲出口327.8亿美元,同比增长40%;进口411.5亿美元,同比增长84%。
中国对非出口主要商品包括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纺织品、服装、钢铁制品和鞋类等。非洲商品独具特色、品种多样,如埃塞俄比亚的芝麻、埃及的长绒棉、津巴布韦的烟草、塞内加尔的花生油、南非的钻石和葡萄酒等。
近年来,为扩大从非洲国家的进口,中国政府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目前,非洲3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466个税目商品已享受零关税待遇。截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从非洲累计进口受惠商品6.2亿美元。此外,中国政府还通过举办非洲商品展和组织赴非洲采购团等方式加大从非洲的进口力度,减少非洲国家对华的贸易逆差。
对非投资稳步发展
非洲国家高度重视提高自主发展能力,要求中国企业到本国投资的愿望十分迫切。中国政府也一直鼓励有实力、有信誉、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到非洲投资设厂,开展互利合作。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44.6亿美元,分布在48个非洲国家,涉及贸易、农业、工业制造、基础设施、资源开发、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今年1至6月,中国对非直接投资3.1亿美元,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轻工、纺织、家电等生产项目。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在非中资企业(非金融类)境外纳税2.6亿美元,雇用当地员工5.9万人。
目前,中国已同29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9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与其他国家的协定商签工作也在不断推进。这将为中非企业开展投资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基础设施合作加强
中国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承包工程企业,它们凭借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非洲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中国对非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房屋建筑、石化、电力、交通运输、通讯、水利、冶金、铁路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大项目不断增多,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中国工程企业在非洲以效率高、质量好和价格合理而著称,先后建设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如阿尔及利亚松树俱乐部等项目。
此外,中国对非援助的成果也十分显著。中国对非援助始于1956年,中国已向5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各类援助。截至2007年底,中国为非洲援建800多个项目,其中农业项目138个、基础设施项目137个,包括20所学校、38所医院、共78万人座的体育场馆,修建铁路2000多公里,公路3000多公里,向43个非洲国家派遣1.7万人次的医疗队,为非洲培训人才3万名。许多中国援建项目,如坦赞铁路、埃及国际会议中心、多哥糖联、马里塞古纺织厂、毛里塔尼亚友谊港等,一直在受援国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