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08北京奥运会专题>>奥运评论

无碍,才能融合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9-1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季 平

  随着残奥会的精彩进行,“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但在赛场之外,如何真正实现残疾人与健全人的融合无间?

  无碍,才能融合。

  环境无碍,残疾人才能方便地走出家门。规划合理完善、考虑周全细致的无障碍设施,无疑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前提条件。

  23岁的北京肢残姑娘王倩,在残奥会期间第一次出门“单独旅行”,独自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到“鸟巢”观看比赛,“一路上什么障碍都没有,地铁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残疾人服务。”

  当前,国内很多城市的无障碍设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北京,有2000多辆低底盘公交车方便轮椅乘客,39条主要道路上有90处残疾人专用车位,700多套交通信号灯开动了“蜂鸣”语音提示功能,大部分道路有坡道和盲道、并以法律手段惩处损毁或占用盲道的行为,向服务业人员和交通民警普及手语……有人评价,残奥会期间的北京城是座真正的无障碍之城。

  融合,还需要心灵无碍。

  残奥会让健全人对残疾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敬重。如何在平等、尊重而不是同情、怜悯的心理基础上接纳残疾人,被广泛热议。无臂英雄何军权曾感叹,“往往残疾人自己都忘了自己的残缺了,而周围人过分的帮助和同情反倒又强化、放大了我们身体上的残疾。”另一位残疾人也说:“我们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为的就是过上和健全人一样的生活。过分地关注残缺,让我们感觉怎么努力都得不到正常对待,这令人很泄气。”

  可见,残疾人最需要的不是过度的关注和帮助,而是尊重。残奥会在北京举办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像对待健全人那样尊重残疾人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很多残疾人说,残奥会的每一天都像是他们的节日,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快乐。因为在此期间,社会给了他们真正的帮助:畅通无阻的无障碍环境;也给了他们真正的关爱:像对待健全人一样尊重他们。残奥会之后,残健同行的理念将真正考验全社会。

  来源: 人民日报 2008-09-14
责任编辑: 崔丽霞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7-2008 www.np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国人大信息中心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投稿信箱  
京ICP备0600593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