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9月11日电(记者王敬中 徐征 张雅诗) 5天来,香港沙田残奥会马术赛场上,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人马情深的故事。人马合一,共享胜利让残疾人选手获得独立,增强自信,赢得尊敬,精湛地诠释了北京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
当英国传奇选手皮尔逊9日夺得他在残奥会上的第八枚金牌时,他兴奋地说:“我很幸运,我在马术中找到了自己,发挥了才能,赢得了尊敬。”
他说:“我希望,我的成功能激励其他残疾人,让世人看到,我们除了身体残疾,与其他人别无两样。”
自古以来,人类的命运与动物休戚相关。在残奥会马术赛中,人马协同竞技,共享比赛的愉悦,将人与动物相互支撑的天然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理念的内涵扩大到人与动物乃至更广泛的自然界中。
在残奥会马术赛场上,人们可以经常看到运动员得金后的狂喜和泪水,但极难看到他们失利后悲伤落泪。他们更多的话语是:我来了,参赛了,满足了。因为,夺金意味着“超越”梦想的实现,而“融合与共享”才是残疾选手们最珍视的“财富”。
年届6旬的英国选手邓纳姆在夺得残奥会马术比赛历史上首枚Ia级金牌后,这位从30岁就与轮椅为伴的选手掩面而泣。“我太激动了,我为此已经努力16年,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她对爱驹“特迪”赞不绝口:“它喜欢观众,喜欢表现自己,我们分享了比赛的快乐。”
29岁的新加坡选手劳伦希娅·谭是本届残奥会马术比赛首位获得奖牌的亚洲选手,也是位脑瘫患者。“这是我首次参加残奥会,我感到非常兴奋和光荣,”她说,“这是我物理治疗的一部分,马术可以给我激情。”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过:“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不仅超越了他们自身的体能,而且表现出战胜对手和困难、战胜生活中不公正遭遇的决心,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一课。”
因失去双手,只能靠牙齿紧咬缰绳控制马匹,德国骑手艾斯特尔凭着超凡技术和无比毅力,9日晚在残奥会马术赛场上,与坐骑漂亮地演出了一场撼动人心的“舞蹈”。赛事完成一刻,场内爆发出如雷掌声,全场观众都被骑手那份惊人的毅力所感动。
“我的马就是我的一面镜子,让我知道我是谁,给我带来愉悦的心情,”艾斯特尔说,“人生中不论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为自己定下目标,动力就会随之而来,推动你去完成它。”
在沙田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身着盛装,随着或是悠扬,或是欢快的音乐与爱驹潇洒舞动,给观众带来了美妙的享受,常常让人忘了这是残奥会。一些摄影师也常因拍不到能突出残奥会马术的照片而感到苦恼。
香港市民刘凯仪看完比赛说:“我觉得挺精彩的,比起奥运马术比赛骑手,残疾人运动员流露出的笑容看上去更灿烂。”
“这是百年盛事,非常难得,应该来看看,”初中二年级学生陈芝芹说,“我一向都觉得残疾人士坚毅过人,看过残奥会赛事后,我会更加尊重他们。”
随着本届残奥会马术比赛接近尾声,参赛选手们依依不舍,他们不仅对马术比赛的组织、场地、住宿、交通赞不绝口,更认为这次赛事将成为人生中难得的经历。
德国选手纳佩尔是本届残奥会马术个人锦标赛的金牌得主。她说,这届残奥会马术比赛从组织到马厩和赛场简直无可挑剔。“太棒了!我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21岁的英国女选手克里斯琴森兴奋地说:“我爱残奥会,我爱残奥会的氛围,在这里可以和世界各地的运动员相会。太棒了。”
个人自选动作科目金牌得主,加拿大女选手巴威克在比赛时,特地选择了中国音乐。她说:“我选择了中国音乐,因为这是感谢中国举办残奥会的一种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