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08北京奥运会专题>>奥运评论

残奥走笔:残缺之美 壮阔的心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9-11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新华网北京9月10日奥运专电 题:残缺之美 壮阔的心

  新华社记者赵仁伟、岳东兴

  要比赛了,南非“美人鱼”纳塔莉·杜托伊特步履蹒跚地走向出发台,将她的“左腿”轻轻卸下,放在一边。接着,她用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幸存下来的右腿,站上出发台,身体前倾,努力保持着身体平衡,等待发令枪响。

  如果把“水立方”里的这一画面定格,你可能会想,此时的杜托伊特,更像是一尊雕塑。是的,雕塑,一尊饱经风雨、庄严而美丽的雕塑。

  图为9月7日,纳塔莉·杜托伊特在比赛中入水。当日,纳塔莉·杜托伊特在北京残奥会女子S9级100米蝶泳决赛中,以1分06秒74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新华社记者陈凯摄

  作为一名残疾运动员,南非选手纳塔莉·杜托伊特获得了北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用自身的努力争取到与健全运动员同场较量的机会。纳塔莉·杜托伊特在北京奥运会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中获得第16名。杜托伊特从小练习游泳,2001年2月,她在一次摩托车事故中失去了左小腿。但是,命运没能让她低头。手术痊愈后仅3个月,她就重新投入训练。4年前,她在雅典残奥会上创造了5夺金牌的奇迹。今年,为了同时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她坚持每天游16到17公里。南非不少体育迷希望她能成为残疾运动员中的菲尔普斯。 残奥赛场是一个运动员挑战与竞争的舞台,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令人敬佩的英雄。他们让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些强者不仅在赛场上战胜了许多竞争对手,还克服了巨大困难,顽强地挑战自身极限。让我们赞美生命的超越!

  杜托伊特,24岁,雅典残奥会5金得主,北京奥运会女子10公里公开水域游泳比赛第16名,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南非代表团旗手。

  杜托伊特的身姿,让人想起断臂的美神维纳斯。在维纳斯被从地下发掘出的100多年来,无数美术家和考古学家都设计了种种复原方案,想把她缺失的双臂补上。可是,设计出来的任何一种双臂摆放的姿势,都觉得不自然,没有了神韵,最终放弃。而维纳斯永远缺失的双臂,也让人们插上了想像力的翅膀,对她的美展开遐想,并无限敬仰。

  杜托伊特就如维纳斯一样,给世人展现出一种残缺之美。让我们忽然顿悟,原来,不幸的命运、痛苦的遭遇虽然带来了身体的残缺,却并不意味着就将这个人永远打入地狱,反之,这种残缺往往会以另外一种无比坚强的方式,放射出一种美丽的光辉,给人启迪,引人尊敬。

  北京残奥会的赛场,正好成了密集展示人类残缺之美的一个大舞台。如杜托伊特一样的英雄,并不少见。比如她的南非同胞、被誉为“刀锋战士”的奥斯卡·皮斯托瑞斯,就是“鸟巢”内田径赛场上的王者。而皮斯托瑞斯真正出名,是因为安装着假肢的他,曾为参加奥运会而不懈努力。他参加了奥运会资格选拔赛,只是因成绩差之毫厘而没能登上北京奥运会的赛场。

  在乒乓球赛场,有一位被誉为“乒坛维纳斯”的波兰女孩纳塔莉亚·帕蒂卡。这个右臂天生发育不完全的19岁女孩曾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团体比赛,并胜了两场。现在,曾获得雅典残奥会金牌的帕蒂卡又继续在北京残奥会赛场展示自己。

  “残缺美”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形体、结构、内容不完整的事物同样能给人以审美感受,比如破庙锈钟、断壁残垣,比如即将蒸发的晨露、失之交臂的初恋等等,都能给人以荒凉之美、遗憾之美。但我们想说的是,抛开这些美学理论不言,美其实来源于一种内心的力量,杜托伊特、皮斯托瑞斯、帕蒂卡之所以能够感动我们,震撼世人,是因为他们那颗热血澎湃、强劲跳动的心脏,他们身上那种坚强、不屈、奋起、向前的精神力量。

  老天的捉弄,让杜托伊特们的身体不再完整,但这并没有成为他们向命运低头的借口。在他们心中,天照样是蓝的,地照样是阔的,他们与健全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残奥和奥运都是同样精彩的。在他们心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每一天都振奋精神勇往直前,每一天都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而每一个残疾人运动员,正是因为心的无垠,让他们在残奥赛场上,在人生舞台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只要你有一颗波澜壮阔的心,你永远都是最美的。这就是北京残奥会带给我们的一个收获。

  来源: 新华网 2008-09-10
责任编辑: 王伟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7-2008 www.np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国人大信息中心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投稿信箱  
京ICP备0600593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