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几位残疾人游客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在故宫参观游览。 北京故宫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目前残疾人游客可以通过北京故宫中轴线东侧的无障碍设施,游遍紫禁城内“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等核心景观。 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新华网北京9月10日奥运专电 特写:百名残疾人畅游故宫见证诺言的兑现
新华社记者 赖臻
经过连日的沥沥秋雨,10日的北京,碧空如洗、天朗风轻。
一大早,古老的紫禁城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北京市东城区的100名残疾人,他们要在无障碍设施的辅助下,全程畅游故宫。
“这是我第一次到故宫参观,以前从来没想过、也不敢想,自己能够如此近距离接触故宫,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激动的心情,”肢体残疾的张桂梅告诉记者。
红墙金顶,威武庄严,刚刚来到午门广场,百名残疾人便感受到故宫夺人的气势。张桂梅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尽管这些残疾人都是老北京了,但行动不方便限制了很多人的出行,今天他们终于有机会亲身体验这场文化盛宴。
在保和殿东侧的一个角落里,垂直升降机贴宫墙,另一侧用一块深红色的铁板遮挡,远远看去和宫墙形成一体,浑然不觉。肢残游客依次体验着这个无障碍设施带来的便捷,只需两三分钟便到达殿前平台。
据了解,这套升降机的选址和设计让人煞费苦心,因为对故宫的施工非常谨慎,要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原则规定:诸如施工不能打钉子,不能打洞,设施要与整体景观和谐等。
9月10日,一位残疾人游客在故宫内通过“爬楼机”上台阶。 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在故宫最精华的部分太和殿前,肢残游客的“行走方式”从垂直升降机改成爬楼车。原来,太和殿地势较高,如果安装轮椅上下坡道的话,会造成坡道过陡,不方便轮椅上下。为此故宫特意采购了5辆爬楼车,只要残疾人需要,随时都可以提供给他们使用。
肢残游客张福来告诉记者,听说故宫进行了长达两年半的修葺,重新开放后更加显示出这座古老皇宫的魅力,“我很幸运,今天能有机会亲自进行体验。”张福来说,通过这些细节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国的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完善,残疾人同样有机会了解灿烂的中华文明;而社会助残尊残的氛围日益浓厚,健全人也对残疾人显现出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垂直升降机和爬楼车外,总长近1000米的无障碍通道,在这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宫殿群中贯通南北,成为这里的另一个“新景观”。宫门的门槛也改成活动的,肢体残疾的游客只要坐在轮椅上,就可以顺畅地到达景区内的任何地点。
记者看到,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故宫还特别推出标明无障碍设施分布情况的残疾人导游手册。手册中注明无障碍设施的分布情况,并且专门为残疾游客定制了无障碍旅游线路;如果遇有困难,工作人员将会给予热情而细心的帮助。
9月10日,参加“牵手残疾人 走进残奥会——快乐残奥”活动的残疾人在故宫游览。 新华社记者公磊摄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游览,大家都对故宫新设置的无障碍设施交口称赞。同为肢体残疾的关艳告诉记者,无障碍工程启动意义重大,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体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与关爱,体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思想,诠释了“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理念。
是啊,正如关艳所说,故宫开启无障碍之门,是北京对“人文奥运”承诺的最通俗的解读。从今往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见证这个诺言的兑现。
据悉,此次活动拉开了“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系列活动的序幕,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近千名残疾人将走进故宫、长城、地铁、残奥会场馆、博物馆等场所,观看残奥会比赛并体验无障碍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