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致真
今天的男子世界跳高纪录已经达到2.45米,而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时,跳高成绩仅为1.81米。带来这一变化的原因与其说是人类弹跳能力的增强,毋宁说是充分掌握力学原理,不断改进跳高技术的结果。
1864年英国选手罗伯特·柯奇创造了侧面助跑,两条腿交替过杆的跨越式技术,突破了1.70米大关,标志着古老原始跳高的终结。1895年,美国选手斯韦尼在杆上急速转体,起跳腿和摆动腿做剪绞动作,称为剪式。1912年美国大学生霍拉茵首创滚式跳高突破了2米大关。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美国选手阿尔布里顿用“肚皮朝下、骑跨横杆”的俯卧式技术,飞掠2米而获得银牌,美国选手司蒂斯又在1941年以同样姿势跳出2.11米成绩。
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美国俄勒冈大学21岁的大学生福斯贝里,用一种前所未见的“背越式”跳过2.24米,摘取了奥运金牌。这种“背朝横杆面朝天”的怪异姿势引起全场哗然。谁也没有料到,福斯贝里的背越式竟带来了跳高的革命。直到今天,全世界运动员仍然沿用着福斯贝里发明的姿势。
为什么跳高动作从跨越式、滚式、俯卧式到背越式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合理,越来越适合发挥人的潜能呢?这里做一点简略的分析。
从跨越式到滚式、俯卧式的跳高技术演进中,人体由臀部过杆变为腹部过杆,重心越来越低,离杆越来越近。这意味着更经济地利用了已获得的腾空高度,减少弹跳能量的浪费。
跳高选手一旦离开地面处于无支撑状态,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将不可改变。而背越式的革命性意义在于运动员的身体形成“反弓”和“背桥”,头、肩、背、腰、臀、腿部“分期分批,化整为零”依次滑过横杆,完全不同于其他跳高形式中身体必须在瞬间“一揽子”过杆。此时运动员身体一部分处在杆上,其他部分却可以垂在杆下,使总重心的位置移出体外并始终低于横杆。难怪有人形容背越式跳高是“从横杆下钻过去”的跳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