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歌手谭晶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旁的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当日,她以奥运会城市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鸟巢”旁,为众多游人和看比赛的观众提供帮助。 新华社图
22岁的格雷戈里·芳德,今年7月从家乡———美国中西部一个小镇,自掏2000美元买机票飞到北京,在五棵松篮球馆做新闻服务志愿者。起初没有班车时,他每天清晨从人民大学坐公交车转地铁,途中得用一个多小时,但每次他都到得很早。
“我服务,我快乐”,一群不分国籍肤色、心怀激情梦想的志愿者,用这样发自内心的呼声,用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向世界展示着北京奥运会最美的微笑。
如果你在鸟巢安检口旁看到歌手谭晶在提供咨询,如果你在奥林匹克公园东公交车场站点看到演员朱时茂在指路,你不会讶异吧。其实,这没什么。“志愿者也好,明星志愿者也罢,怎么称呼并不重要。”谭晶的话十分平静,“鲜花还需绿叶配,在北京奥运会上,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和100万社会志愿者以及20万拉拉队志愿者就是最圣洁的绿叶。”
有媒体称,2008年是中国的“志愿者元年”。当奥运会一步步走近,志愿者报名人数也在一天天飙升。他们缘何如此不计报酬、乐此不疲地奉献付出?或许,这来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积淀的传统美德,来自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又或许,这来自于亿万国人集体公民意识的自觉成长。
如果你误入北京胡同最深处,遇到一位正在家门前摇着蒲扇的老人,虽然并非志愿者,却也能用不甚流利的英语为你指路,你也不必有所吃惊。真的,这没什么。申奥成功后,当好东道主的自觉和融入世界的理性,让中国老百姓毫无犹豫地勇于担当,为奥运、为国家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只有当民众认识到自身对社会的义务和价值,才会自发、自主和自愿地主动服务。只有全社会提高对志愿者的认知度,才能良性循环地令志愿精神萌芽,令公民意识蓬勃。奥运会,无疑是加速这一进程的良好契机。
让“志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许,这才是北京奥运会留下的一大宝贵遗产。(林 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