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08北京奥运会专题>>绿色科技人文平安>>人文奥运

体验传统民俗文化 外国观察员走进"中国故事"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8-18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卡尔松女士在尝试给景泰蓝点蓝。本报记者 陈一鸣摄

  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竖立着一片白色的帐篷,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祥云小屋”。走进这些小小的尖顶帐篷,眼前的年画、服饰、器具等就会告诉您:这里是个讲述“中国故事”的地方。

  16日下午,“中国故事”展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外国客人,他们胸前挂着带有国际奥委会英文缩写IOC的胸卡。

  “他们是受到国际奥委会邀请,来自伦敦、温哥华、索契等即将举办夏奥会或冬奥会的城市,以及里约热内卢等奥运会申办城市的观察员。”现场一位志愿者介绍说。

  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阚珂告诉记者,即将主办奥运会或正在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向正在举行奥运会的城市派出观察员,学习奥运会组织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北京当年也曾向悉尼和雅典派出过观察员。

  “这些外国观察员今天是来专门了解北京如何开展文化推广活动的。”阚珂介绍说,“中国故事”是由北京奥组委、文化部主办,贯穿奥运会、残奥会的文化展示活动。30个“祥云小屋”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展品以及100多位艺术大师,可以向中外来宾全景式地勾勒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脉。

  这群外国观察员首先走进了“北京小屋”,空竹、风筝、北京绢人等艺术品散发出浓郁的京味儿。一位师傅正在精心创作一件漆雕,几十名观察员一进屋就围拢上来,纷纷拍照留念。

  温哥华旅游局副主席卡尔松女士,被一个正在为景泰蓝瓶子着色的师傅所吸引,师傅告诉她,自己正在进行的工序叫“点蓝”。“我能试一试吗?”卡尔松好奇地问。

  “太奇妙了。这个工作需要耐心、细致和专注,否则很容易把颜色涂到外边去。”尝试后的卡尔松激动地对记者说,中国人真是太厉害了,北京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就像“点蓝”一样,严丝合缝、没有纰漏。

  在“湖南小屋”,一名女艺人正在制作湘绣。索契奥组委文字媒体运行处处长彼得涅夫举起相机,对着女艺人穿针的动作连连按下快门。

  一个穿白汗衫的“陕北大叔”,正在“陕西小屋”里表演造纸,只见他把一叠枸树皮切成木屑,再把这些作为造纸原料放入一个池子里搅拌。不知是谁说了一句,中国的造纸术就诞生于古代的陕西,观察员们一阵惊呼,然后对着“陕北大叔”连连竖起拇指。

  走出“陕西小屋”,伦敦奥组委负责策划和项目管理的苏珊女士恋恋不舍,她不住地对记者说:“今天时间太短了,我一定要抽时间再来!”温哥华奥委会的苏兰德先生一个劲地连声说:“印象深刻!”

  伦敦奥组委交通部部长萨姆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奥运会是一次盛大、欢乐的聚会,北京的组织工作做得无可挑剔!北京之行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记者 陈一鸣)

  来源: 人民日报 2008-08-17
责任编辑: 王伟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7-2008 www.np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国人大信息中心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投稿信箱  
京ICP备0600593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