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降低北京的犯罪率吗?肯定会的,这是有社会学家的权威统计数据作支撑的。每逢举办世界性赛事之时,承办国,特别是承办城市的犯罪率、交通事故率、离婚率等都会明显下降。每逢重大的体育赛事,在赛事进行的前后几个小时,社会上刑事案件(尤其是家庭暴力案件)的发案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这首先源于主办城市为了保障赛事顺利进行会加强安保。比如4年前的雅典奥运会,雅典花费10亿欧元建造的安全系统,的确令一些常在夏季泛滥的犯罪得到控制。警察会随时出现在任何一个角落,监视器监控着大街小巷,甚至还有小飞船巡游在雅典的上空。所以自当年7月起,雅典的犯罪明显减少。
北京就更不用说了,在世界主要首都城市中,北京本就是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加上北京为此次奥运安保投入了巨大的成本,把“平安奥运”放到了办好奥运的首位。安保神经绷得很紧,甚至有外国选手抱怨说城市少了许多乐趣,所以犯罪率肯定会大降。
我更想说的不是警察巡逻和摄像头监控带来的犯罪率降低,而是其他社会因素。
韩国人谈起当年的汉城奥运会,都会一段“偷坛”佳话津津乐道:汉城奥运会激发了汉城市民强烈的荣誉感,为国争光人人有责,甚至连最边缘、最底层的汉城小偷也在奥运前一起开了个会,说这段时间为了国家的荣誉,我们放假吧!结果,奥运期间汉城的犯罪率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中国跟韩国一样,也有着家国一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家国情结,甚至比韩国更强烈。有一根文化纽带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结在一起,国家办奥运请外人来家做客,主人怎能不洒扫庭院盛情款待,怎能在外国人面前丢脸让人耻笑?奥运兴衰小偷有责,不知道北京的小偷们有没有也开个会约定“放假迎奥运”。
可以肯定的是,我能在身边感觉到奥运减少了许多日常冲突,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起码让北京人火气降了不少:咱北京都开奥运会了,互相让着点吧。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对有着浓厚家国情结的中国人很有引导效果。
欧洲有句俗语,叫做“多修体育场,等于少修监狱”,说的是体育场是一座城市的减压阀和公众宣泄情绪的场所。在体育场运动,嚎叫、狂欢中释放的力比多可以降低压力;通过比赛或观看比赛,安全地释放人类的攻击和暴力本能,为攻击行为提供安全的出口,从而降低城市的犯罪率。比如2000年的悉尼,就从奥运中收获到这种益处,奥运会开幕以来,悉尼出现了少有的狂欢景象,连罪犯也在休假享受奥运。公众为国家队的精彩表演和赢得奖牌而心情愉快,没有人惹事生非。悉尼警方自豪地说本市犯罪率下降了20%,并幸福地“抱怨”:警察、律师和法官都已经到齐,唯一缺少的就是罪犯,悉尼的警察闲着没事儿做。
小偷也要蹲家里看精彩的奥运开幕式,中国国家队的金牌能消弥许多的攻击本能,体育场的狂嚎和尖叫后哪还有精力去惹事生非,这就是体育盛会的治病效果。
事情当然也有另一面。比如,体育社会专家就有研究表明,美国的凶杀率在电视播放高度公众化的拳击比赛后迅速上升,国家队的失败带来的挫折感也会在观众身上积聚攻击性。估计中国男足此次在奥运上的丢人溃败,会增加一些人的暴力倾向。
另一方面,气候和心理专家的研究表明,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事件,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所以高温环境下的犯罪率也相对较高。比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夕,美国警方曾委派专家作过细致研究,发现亚特兰大的日犯罪事件总数,是随气温的升高而递增的。其中最热的6、7月份,犯罪率最高,偏偏奥运会在这一时段举行,为了减轻人们的恐惧感,奥组委负责人一度谎称亚特兰大夏季气温不超30℃。前几天的北京也正逢北京高温、高湿、阴雨天气,不过现在已经阳光灿烂气温下降了。(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