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奥运选手屡次在“水立方”打破世界纪录,令世人对国家游泳馆背后的科技元素大感好奇,对此有科学传播界人士建议,奥运会闭幕后,在不影响常规游泳赛事前提下,不妨将“水立方”作为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观众近距离感受每一个细节设计中的科技魅力。而类似的大型公共建筑作为“隐性”科普资源,其价值也有待更多慧眼发掘。
“水立方”是拥有世界最高技术的游泳池。一般赛池深2米,“水立方”则是3米,这意味着运动员受到的浮力更大,波浪阻力大大减缓;泳道两段也不像传统泳池那样一头深一头浅,而是整个泳池一样水深,这样就减少涡旋;泳池两侧还各有一根不用于比赛的空泳道,也起到减少湍流的作用。可以说,小小一个泳池,是一本了解流体力学知识的绝佳教材。鉴于奥运会期间只有少量现场观众能实地体验,有关人士建议,如果赛后能将“水立方”长期对外开放,并配有专业讲解,无疑是对另一种隐性科普资源的另类开发。国内最大的民间科学传播团体“松鼠会”的负责人嵇晓华对这一建议也表示赞同。他认为,现在大多数人理解的科普教育基地,是“平地起高楼”式的新建一个场馆,然后“煞费苦心”地设计一些互动展项以增加真实感。其实,并不是所有科普基地都要按照这一模式“重新来过”,许多现有的社会资源,例如运用最新技术建造的各类公共建筑,在不影响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也完全可以担负起科学传播的职能。
上海这几年来改造提升的一批科普场馆中,这一思路已初露端倪。例如在磁浮列车龙阳路车站,因地制宜开辟一间展馆,简单介绍磁浮列车技术原理等基本知识。市科委科普处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上海科普场馆的改造提升计划中,如何从现有资源中“挖潜”,是重点内容之一。(记者 章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