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姬少亭 戴盈 富梦瑶)“你好!Hello!Salut!”一大早,北京前马厂胡同的霍家大院就热闹起来,黑羽黄翎的鹩哥在一人高的大鸟笼里蹦来跳去,用中文、英文、法语等多国语言跟院子里的客人打招呼。
奥运会开幕后,像霍家大院一样,北京许多“奥运人家”里来了说着不同语言的客人。
“奥运妹妹,为你加油”
一大早,27岁的西班牙女孩乌昂·乔劳特从鹩哥清脆的叫声中醒来,穿上中国传统印花的蓝色连衣裙,准备和男友一起去买给运动员妹妹加油助威的小玩意儿。
“我们现在要去买哨子、塑料小拍手那些东西啦!”这位金发碧眼的娇小姑娘挥挥手,做出加油的样子,一脸兴奋。
“比我小两岁的妹妹马娅伦要参加皮划艇比赛,我们就跟着她来了,一定要支持她!”乔劳特说。
其实乔劳特一家都到了北京,“爸爸也来了,住在酒店里面,但是我喜欢胡同,因为这里很中国!”乔劳特说。
霍家大院雕花窗棂,院内丝瓜凉亭、青花瓷桌,又有蝈蝈、鹩哥合鸣,满是古都人家的气息。身为电脑设计师的乔劳特说她最喜欢这个院子的“空间感”——“这里很有层次,充满中国韵味。”
男朋友伊戈尔·安德烈是被乔劳特拉来的,他觉得这里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认识不同的人”,他期待着在这个北京院落交到五大洲的朋友。
白天观赛,晚上泡吧
每天一大早,来自新西兰的5位年轻人就换上运动装、披上新西兰国旗看比赛去了。26岁的新西兰姑娘劳伦·凯恩说:“我们一共有100来张票,自行车、网球和皮划艇都是不能错过的项目。”
到了晚上,他们又奔酒吧而去。霍家大院就在北京著名的酒吧街什刹海附近,环湖的岸边,许多客人都聚集在电视机前,边看比赛边喝啤酒。
观赛和泡吧之余,凯恩和她的朋友们也爱和霍家大院的主人聊天。
月朗星稀的夜晚,来自西班牙、荷兰、法国、瑞典、新西兰的客人和院子的主人会围坐在同一片丝瓜藤下,谈天说地,其乐融融;有的时候还会一起看比赛。
“这四男一女可是院子里的宝贝,大家都很喜欢他们。”霍家大院的小主人、23岁的王恒说。劳伦·凯恩和她的朋友们还特地把自行车从新西兰运来,打算奥运结束后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深度体验北京人的生活。
一切自助,记者很多
王恒的姥姥李秀实一袭素色钩花旗袍,两手端着烧饼和豆浆,给忙里忙外的孙子做早饭。这位80岁的老太太看到这么多外国客人,心里真高兴。
加上王恒的妈妈王克俊,祖孙三代都特别学了点英语,想好好为客人服务。
“没想到他们都不用我们操心,喝水、吃饭、收拾屋子——什么都是自助的。” 李秀实说。
“奥运人家”名声在外,记者们也闻风而来。56岁的王克俊说,最近可真来了不少记者,别说全国各种大小报纸、电视台,美联社、路透社、日本NHK电视台都来过了,“我们特别害怕影响客人休息,都让记者们晚点来,早点走,晚上一般都会谢绝采访”。
不过,也有客人偏偏爱热闹。42岁的欧德特·赖希来自荷兰,她对王恒说:“我们很喜欢跟新西兰的几个孩子聊天,也喜欢跟记者们聊天,这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