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立法

第二十四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大会发言材料之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
为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先行区
筑牢法治基础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董 玲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8年9月18日 11:27:46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玲在第二十四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上发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在宁夏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宁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共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法规33件,为宁夏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支撑。

    一、宁夏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的主要做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宁夏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立足于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总结生态环境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工作。

    (一)针对水资源匮乏质差,干旱缺水的现状,加强“水”立法

    宁夏是全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省区之一,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6立方米,仅占全国人均值的1/12,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与水质型缺水情况并存。针对这一基本区情,宁夏先后制定出台了实施水法办法、水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抗旱防汛、节约用水等7件法规,全面系统地对自治区管水、用水、防水、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调整,突出“节水”,规范“用水”,强调“保水”,提高“水质”,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针对土壤沙漠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情况,加强“山、林、湖、草”立法

    宁夏三面环沙,是全国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省区之一,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的省区之一。为防治荒漠化面积扩大,强化“山、林、湖、草”保护治理措施,先后制定了天然林保护、草原管理、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禁牧封育、防沙治沙等法规,切实推动天然林和草原的保护管理、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沙治沙等工作的开展,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好转,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全区域草原禁牧封育的省区,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

    (三)针对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加大环境污染防治立法

    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轻宁夏倚重倚能产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减少工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一是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立法,制定了矿产资源管理、煤炭资源勘察开发与保护等法规,对资源的勘查开发、有偿使用、环境保护等进行了严格规范。二是加大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制定污染物排放管理、大气污染防治等法规,对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等关键环境问题作出针对性规定,确立了排污许可制度、按日连续计罚制度等,加大了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三是加快绿色发展立法,制定了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绿色建筑发展等法规,进一步减少不合理能源消费,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绿色发展。

    (四)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加强综合性立法

    为了加强和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法治意识,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环境教育条例。为了全面规范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环境保护条例。为了规范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统筹空间管制、国土开发和资源保护等,构筑区域、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制定了空间规划条例。

    二、宁夏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的主要体会

    在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四点:一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牢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立法理念,尤其是将总书记2016年7月视察宁夏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作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的“主心骨”和“定盘星”,切实转变观念,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及时调整立法方向、统筹立法资源,凝聚立法力量,形成立法共识,筑牢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和要求贯穿到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同自治区党委确立的“生态立区战略”部署相统一、相合拍,紧紧围绕自治区确立的“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先行区”目标,谋划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积极主动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用法规规范和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立法重点,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央及自治区党委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三是始终坚持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立法的积极性。注重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把握好法规立项、起草、审议修改等关键环节的主导,保证自治区急需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及时出台。四是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立法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在制定湿地保护条例中,规定对随意填埋湿地、排放污水、倾倒废弃物等破坏湿地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为保护湿地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制定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防沙治沙、禁牧封育等法规中,规定了坡度15度以上的山地禁止开荒种地;禁止挖甘草,搂发菜,破坏植被等,有效促进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在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中,针对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个别制药企业恶臭气体排放问题,规定政府应当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恶臭排放标准。

    三、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的打算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宁夏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须持之以恒。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进程,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一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环境污染防治立法步伐,及早将生态保护红线、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法规列入年度立法计划,逐步建立健全覆盖水、气、声、渣、光等各种环境污染要素的污染防治法规制度;二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提出的全面清理要求,在前期梳理自查的基础上,再次对自治区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进行梳理自查,对不符合不衔接不适应法律规定、中央精神、时代要求的,及时进行废止或修改,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立、改、废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对设区的市人大立法工作的指导,通过召开座谈会、协调会、立法调研等方式,研究提出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项目建议,切实推动设区的市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的开展。

责任编辑: 夏红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