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阳光立法”新途径 把法立在百姓心坎上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开办“人大立法在进行”栏目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为了适应新修改的立法法“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要求,江西省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阳光立法”新途径,于今年5月在省内主流媒体开辟了“人大立法在进行”栏目,对地方立法工作进行全过程宣传报道,激发民众主动参与立法的热情,努力使每一项立法更具民意基础、更接地气,真正把法立在百姓心坎上。
一、从民意中汲取立法动力和营养
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应当建立起公众参与立法工作的常态机制,积极引导公众树立法治信仰,从而使立法过程成为倡导民主法治、崇尚社会正义、追求诚实守信和敬畏法律的过程。我们开办“人大立法在进行”栏目,就是顺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江西战略部署的需要,借助新闻媒体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彰显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宗旨,使制定的法规立得住、行得通、切实管用。开辟这个栏目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拉近立法机关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开辟“人大立法在进行”这个栏目,实际上是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的一次民主总动员,是一次重要的民主实践,它通过新闻媒体全景式追踪报道法规立项、起草、调研、论证、审议、修改各环节,揭开立法工作神秘面纱,告诉社会公众在法规制定过程中,进行了哪些交锋,产生了哪些碰撞,统一了哪些思想,解决了哪些问题,让立法走进寻常百姓家,从而激发民众参与立法工作的积极性,使普通百姓通过亲身参与和直观感受立法工作,拉近立法机关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立法工作、关心立法工作、支持立法工作、参与立法工作,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开门立法、尊崇民意,让百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关键。立法机关只有放下身段,走出庙堂,走向社会,走进群众,问计于民,问法于民,才会使法规更接地气,更好地汇集民智、反映民愿、体现民情、表达民意,真正实现“把百姓放在心上,把民意装进法里”。我们以人大立法宣传工作为切入点,借助新闻媒体开辟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有效平台,通过“人大立法在进行”栏目互动功能,广泛动员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立法讨论,让人民群众充分知晓、全方位参与人大立法工作,促使相关部门始终把民意捧在手心,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通过立法将局部利益、部门利益、特定群体利益调整到集中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制度安排上,使人民群众从制定的每一件法规中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推动法规有效实施。立法的过程,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的过程。我们开辟“人大立法在进行”栏目,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微博、手机等媒体的全方位联动,为公众搭建起全覆盖立体感知网,将立法知情权毫无保留地还给人民,让百姓可以随时感知人大立法脉动,可以随时参与立法工作进程,将以往由人大先制定法交老百姓执行,变为先问老百姓该怎样立法、而后共同执行,这样有利于他们了解立法意图,全面把握法规的指导思想和总的原则,从而真正将法治的种子根植于人民心中,让法规制度入脑入心,切实推动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
二、一次生动具体的法治实践
“人大立法在进行”栏目的开办,是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一次生动法治实践。栏目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江西为主线,以“把法立在百姓的心坎上”为主题,选择社会普遍关注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立法作为栏目宣传重点,对该项目起草、调研、论证、修改和审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公众充分关注和积极参与到立法工作中来,为法治江西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立法宣传,形成规模声势。省委对这项活动高度重视,省委书记亲自审定方案。在省委宣传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5月7日,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了开栏仪式,让公众充分了解栏目的性质和开办目的,明确参与栏目的方式方法,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启动了“人大立法在进行”栏目,中国江西网等3家网络媒体进行全程同步视频直播,22家中央和省内主要新闻媒体予以宣传报道。栏目开栏后,江西日报、江西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派出记者全程参与,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通过消息、通讯、侧记、评论、专题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报道,形成持续报道声势,讲述人大立法过程中的一个个生动故事,全面展示人大立法全过程,使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立法工作得到充分宣传报道。截止7月底,各媒体原创或首发新闻稿件72篇(条),网络和微博转载量逾千条,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央广网等国内知名网站均予以转载报道。为进一步扩大栏目影响力,更好地引导公众充分关注和积极参与立法,我们委托制作了《让孩子远离伤害——人大立法在进行》动漫片,在江西广播电视台、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上滚动播放。在常委会领导的高位推动和亲自调度下,“人大立法在进行”栏目正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一个有效平台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经典范例,开启了江西人大立法工作的崭新一页。
二是通过栏目互动,开展立法调查问卷。为实现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良性互动,扩大公众有序参与,让法规更接地气,6月中旬,组织省内各主要新闻媒体围绕立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条例的适用范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措施、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第三方调解机制的创设等联合开展了立法问卷调查,征询社会各界意见。江西日报、经济晚报、江南都市报、中国江西网、江西人大新闻网等媒体全文刊发了调查问卷,信息日报、江西电视台等媒体刊播了相关消息及链接,省教育厅面向社会发放了书面问卷,多渠道动员公众积极有序参与立法重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共收回调查问卷11338份。随后,对反馈意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将各级各类学校纳入了法规草案调整范围,将建立第三方平台解决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的纠纷写入法规草案,为进一步修改好法规草案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听取民意。为进一步增强立法工作透明度,使法规真正体现百姓意愿,得到百姓拥护,7月22日,我们公布了《江西省学校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国江西网、江西人大新闻网刊发了全文,其他新闻媒体以摘发法规草案主要内容形式发布了相关新闻。为加强舆论引导和法治宣传教育,尽最大可能扩大社会参与面,我们充分发挥电视、报纸、广播、网络以及微博等媒体优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报道,大力宣传法规草案中的有关制度设计及条款设置内容,并组织相关厅局对法规草案中的重要条款、立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等进行详细解读,使社会公众准确理解法规草案的立法背景、目的、原则和主要内容,积极参与到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工作中来。经过舆论的广泛宣传报道,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社会反响强烈,人民群众参与热情呈现“井喷”态势,法规草案收到意见建议之多创历史新高。
三、让立法成为“阳光下的事业”
通过“人大立法在进行”栏目的开办,我们深深体会到,“阳光立法”不但可以彰显立法民主、广泛吸纳民意,提高立法的可接受性与可行性,还可以采百家之长、集众人之智,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做好新形势下人大立法工作,必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探索“阳光立法”新途径,真正把法立在百姓心坎上。
一是提高立法质量关键在于通过“阳光立法”提高法规实效性。“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实践证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在于良法的制定。而衡量良法的重要指标就是法律规范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推进改革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同时法律规范也要适应改革向前推进的要求,发挥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立法要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就是要着眼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立法工作,保证法治建设不偏离正确方向、推进改革不偏离法治轨道。秉承这一立法新思路,我们主动适应改革需要,改革推进到哪里,立法进程就及时跟进到哪里,自觉地把每一项立法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去审视和把握,通过“阳光立法”解决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使重大改革做到于法有据。如针对近年来医疗纠纷频发和社会反映强烈的“医闹”现象,在制定出台《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时,为了让法规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我们多渠道倾听民意,先后组织召开5次有法学、医学等专业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论证会,将法规草案网上全文公布,公开接受百姓“拍砖”,收集修改意见100多条,经过3次常委会会议审议才在万众瞩目中出台。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医疗纠纷大幅下降,受到人民群众和医疗单位普遍好评。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高度关注,认为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医患纠纷、打击医闹的积极探索”,并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2014年度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之一。这一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坚持立法为民、问法于民,从民意中汲取立法的动力,把法立在百姓的心坎上,是良法的要义所在,是善治的根本保障。
二是把法立在百姓心坎上必须坚持开门立法广纳民意。开门立法,就是要求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地方立法活动,使法规真正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近年来,我们积极健全完善公众有序参与机制,坚持开门立法,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面向公众广泛征集立法项目,立法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立法内容充分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积极拓宽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途径,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和各方面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改进立法调研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调研形式,注意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特别是管理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法规案,采取召开立法听证会形式,使利益相关人能够面对面地表达利益诉求;深入开展立法论证工作,反复权衡,充分协商,凝聚共识,审慎决策。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立法过程中涉及的利益调整将会越来越多,对人民群众影响也会越来越大。面对立法过程中的争议,立法机关如何保持法治定力,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人大立法在进行”栏目就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扩大民众有序参与,最大限度地保持与社会各界互动交流,来汇集民意、体现民智,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在立法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和保障。
三是保障百姓参与立法是促进法规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一部法规出台后能否得到很好的实施,除了取决于法规制度本身是否切实管用,是否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老百姓对法规的认同。立法的过程,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的过程。人们现在不仅关注立法的结果,也关注立法的过程。因此,在注重提高立法质量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和加强立法过程中的宣传工作,及时掌握话语权,这对法规的顺利出台和正确有效实施都具有积极作用。正是这样,我们搭建了“人大立法在进行”这样一个集立法与普法、立法与实施有机结合的新兴载体,借助“人大立法在进行”这个栏目,把立法的大门朝公众敞开,通过让人民群众参与立法实践,亲身感受法规成为包括自身意见在内的各方意见集合体,凝聚了全体人民共同意志,是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进而增强对法规的认同感,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于头脑之中,体现于行为之中,使法规得到切实遵守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