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其木格: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

毛磊 张烁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0-10-2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10月25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在报告农业技术推广法执法检查情况时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法于1993年颁布实施,调动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但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保障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原则、重点和任务,各级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加快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度和建设步伐。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监督工作计划,今年8月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先后对江苏、浙江,重庆、湖北,辽宁、山西六省市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种子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

  体系建设滞后,改革进展较慢,投入不足

  在分析法律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乌云其木格认为,近年来,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体系建设滞后,改革进展较慢,投入不足等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管理体制不顺。现在多数综合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站、基层林业站由乡镇政府管理,县级农业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农业部门管事不管人,乡镇管人不管事,造成农技推广工作管理脱节,乡镇其它工作占用农林技术人员大量时间,影响其职能作用的发挥,相关规章制度执行难度较大。

  ——经费投入不足,工作手段落后。由于县级财力有限,不少地方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没有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只能保证人头费的工资部分,差旅费、办公费、推广事业费要各单位自行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过几次机构合并,资产大量流失,现在半数以上机构工作必需的信息传递、检验检测设备,办公用房和下乡交通工具都得不到保障。另外,农业科研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地方科研单位的日常经费得不到保障,只有靠项目经费维持运转。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滞后。一是结构不合理。二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低,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三是运行机制不完善。

  ——种子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市场监管乏力,侵权现象严重。在品种审定上,存在着“一种多名、一名多种”的情况。套牌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侵犯了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基层种子、种苗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工资和事业经费不足,一些地方的种子、种苗管理机构是自筹自支或差额拨款单位,以罚代管的情况屡禁不止,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加强农技推广普及应用,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乌云其木格表示,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关于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农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加强农技推广、普及、应用和种子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确立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和职能。管理模式的选择要考虑到农技推广体系长远发展,推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归县”的成功经验,以保证基层机构更有效的履行职责。农技推广机构也要积极争取乡镇政府的支持。基层机构设置要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要有利于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经营致富,不搞一刀切。但改革的步伐要加快,健全机构的工作要落实。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把基层农业、林业、水利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工资和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的工作条件;要按照法律的规定,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逐年增长。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一要完善用人制度。二要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绩效考评制度。三要加大基层农技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技术构成。

  ——高度重视种子产业发展。要加强种子、种苗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大宗农作物和主要造林树种育种科研,增强种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种子重大项目攻关。要鼓励国内种业整合,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提高商业化育种能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认真贯彻现行金融、财税政策,促进种业发展。要为种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查处制售假劣种子、种苗和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严格种子市场准入管理,清理不合格企业,促进种业的健康发展。

  ——尽快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和有关法规规章。农业技术推广法自1993年颁布实施以来,一直未进行修订,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律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法律中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精神,结合各地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全国人大农委对该法评估报告,尽快启动农业技术推广法修订工作。

来源: 人民日报2010-10-26 责任编辑: 余晨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