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香港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专栏>>履职活动

香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对东江水源污染防治工作调研总结报告

2011年2月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04-08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黄玉山代表:关于东江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保护的建议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织下、广东省及东江流域四个城市政府和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的配合下,香港区23位全国人大代表于2010年11月4日至8日访问了广州、河源、惠州、东莞及深圳等市,并对东江流域的水源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调研考察。调研考察团并已向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共31页的调研总结报告(1)。

东江流域各地政府都把水环境治理及水资源保护作为重要的政治和民生工程。水资源保护牵涉到流域四千万人民(包括香港特区)的饮水安全,因此是施政的头等大事。通过实地视察,考察团认为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河水污染防治及水质保护方面做了相当全面及有效的工作。各地都致力于不断完善法规及严格执法,加强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强化有关科学技术开发和提升管理水平。考察团发现各地在污水处理厂的建造、管道网络的铺设、水质监测控制、水资源管理制度等较微观及实际的措施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绩(2)。然而,东江水质面临的污染挑战仍然严峻,除了上述各项已在进行中的实际举措以外,下面提出几点较长远、较宏观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把中水与污水分离,增进水循环再用,减少污水处理负荷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境内相对发达先进的地区,目前已初步具备条件,在水污染控制的问题上,采用较先进及长远的治理手法。东江流域城镇可从家居源头将中水(3)及真正污水分开收集。中水稍经过滤处理后便可循环再用,无须运输到污水处理厂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如是者,真正余下的便厕等污水的量将大大减少,这将大幅度减低污水处理厂的负荷,从而增进污水处理成效,提升水质。这个是较彻底的长远方法。

(二)加强水质监测,增加数据透明度,确立公众监督

各城镇政府、各污水处理系统要加强水质监测的广度和深度,对各处理系统及设施的进出水质实施严格的监测,各项有关指标要真实,并且在网上公布。所有数据最少应每月更新一次。要使公众能拥有对水质污染具体指标的知情权,才能对水质污染控制实施公众监督。有了公众的有效监督,各有关部门自然会想方设法去防治及控制水污染。

(三)强化地区协调、扩展地区合作东江水流经许多市、镇地区,从生态及科学角度而言,污染及环保没有地域分界。流域所经地区都要同心协力,共同防治,甚至在资源调配上也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真正污水,即厕所污水及其它污物,油渍较多的污水。这类污水有较大量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因此要经过二级的污水处理过程,方可排入河海。

欧洲大陆某些主要河流(比如莱茵河),流经数个国家,不同国家的政府也采取共同协作的手法,共同治理污染。东江水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更应该在省政府的协调下制订全面的协调措施,分工合作。共同保护上游源头,对危害水质的工农业项目进行严格限制。同时,对于源头地区也应作出适当的“生态补偿”。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应为上流的生态保育作出贡献。

(四)加强教育、节约用水

加强宣传教育是永恒的、根本的防治水污染的方法。应该进行长期的、持久的、全面的教育工作,并且在内地香港两地同时进行。树立节水、护水的文化,过去总以为“水是用之不尽”,“水是不用钱买的”。事实上却是:水是会耗尽的,水是最宝贵的。应该从小在孩子们心目中树立这种正确的观念。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活动要有新思维,用新方法,活动要有感染力,要打动人的心。不要搞形式化、走过场的活动。

注释:

(1)《香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对东江水源污染防治工作调研的总结》报告有六章及二个附件,共31页。内容包括考察团调研广州、河源、惠州、东莞和深圳等市的污水处理设施、水库、水质监测设施、生态修复工程、供水调度中心等。报告并附有代表们在各城市座谈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和各种提问和建议。

(2)惠州市已建成每日处理能力近6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9座,另外日处理34万吨的污水厂13座。东莞市自2003年以来,治污工程投入累计250多亿元,建成36座污水厂和总长742公里的污水管网。深圳市近年投入污水管整治工程累计超过300亿元,完成污水厂、配套管网、污泥处理厂等58项重点工程。

(3)中水即是污染较少的生活污水,比如洗菜、沐浴及其它洗涤用水。这些水没有太多的细菌、油渍及污物。因此可以通过过滤及其它方法,达到循环再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1年4月8日
责任编辑: 王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