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法为民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最高法办公厅副主任陈志远解读最高法工作报告

浏览字号: 来源: 法制日报 2017年03月13日 10:35:31

    3月12日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亮点多、数据多、案例多……这是大家翻开今年最高法工作报告的第一感受。

    一年来,全国各级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纠正冤错案件、亮剑“执行难”,可谓亮点纷呈。针对最高法工作报告热点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陈志远进行了解读。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数字】全国法院产生入额法官11万名,85%以上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激发法官工作积极性,上海、广东、海南法官人均办案数量同比分别增长21.9%、22.3%和34.8%。切实解决放权之后的监督问题,开发智能审判、庭审网络巡查等系统,实现案件网上流转、审限监控等功能,铸牢规范审判权的“数据铁笼”。实行法官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设立法官惩戒委员会,强化错案责任追究。

    【解读】陈志远:今年报告中有53处提到“改革”一词,是报告中的“高频词”。去年报告有36处提到“改革”一词,反映出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

    在各项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四项基础性改革,包括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管。在这四项基础性改革中,司法责任制改革是核心和关键。

    目前,司法责任制改革已在全国法院全面铺开,全国法院基本完成员额法官选任工作,按照政法编制39%的比例,全国法院共产生入额法官11万名。对入额法官,在放权的同时加强监督,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激发了法官工作积极性。

    选出入额法官后,还要赋予他们应有的责、权、利。以前法官办案要经过庭长、分管院长,有的还要经过审判委员会层层审批,也就是大家以前常说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不利于发挥法官的作用,不利于提高办案质量效率;改革后实行的是“谁审理谁负责”,法官自己签发裁判文书,真正做到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去年,上海、广东、海南等地法官人均办案数量同比增长都在20%以上,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严惩贪污贿赂犯罪

    【数字】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等案件4.5万件6.3万人,其中,被告人原为省部级以上干部35人,厅局级干部240人。加大对行贿犯罪惩治力度,判处罪犯2862人。

    【解读】陈志远: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司法解释,依法审理郭伯雄案、令计划案、苏荣案等一批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在审判白恩培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中首次适用终身监禁,对贪污贿赂犯罪分子产生了有力震慑。

    虽然我们以前一直有无期徒刑这一档刑罚,但是如果犯罪分子在改造中表现比较好,可以减刑,服满一定的刑期之后,符合条件的还可以假释,就是说无期徒刑实际上并不会把犯罪分子关一辈子。但是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终身监禁措施之后,对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就要关一辈子了。可以说,这对犯罪分子是非常严厉的惩罚。这项规定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已先后对白恩培(全国人大环保委原副主任)、魏鹏远(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于铁义(黑龙江龙煤集团物资供应分公司原副总经理)三名严重腐败犯罪分子适用终身监禁措施,这将进一步强化刑罚的震慑作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有错必纠决不回避

    【数字】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全国法院对656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420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加强审判监督,保障当事人申诉权,各级法院再审改判刑事案件1376件。

    【解读】陈志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依法纠正一批重大冤错案件,让正义最终得以实现,以重大案件审判推进法治进步,充分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效。聂树斌案就是其中一起典型案例,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改判聂树斌无罪。这起历时22年的重大冤错案件最终得以纠正。

    从法院工作来讲,在聂树斌案再审中,有“三个首次”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

    首次实行异地复查彰显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和有关法律规定,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异地复查,开创了异地复查案件的先河;首次召开复查听证会,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山东省高院邀请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法院监督员、妇女代表和基层群众代表等参与听证会,检察院派员监督,法院官方微博全程图文直播,参与听证人员填写不记名意见表等做法,在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复查中都是第一次;首次由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审理指令再审案件,充分发挥巡回法庭作用,体现了最高审判机关重心下移。

    报告中指出,冤错案件的发生,让正义蒙羞,教训十分深刻。最高法对错案的态度是坚决的、一贯的,那就是决不回避、决不姑息、有错必纠。

    向执行难全面宣战

    【数字】在全社会大力支持下,各级法院向执行难全面宣战,共受理执行案件614.9万件,执结507.9万件,同比分别上升31.6%和33.1%,执行到位金额1.5万亿元,同比上升54%。大力推进网络司法拍卖,各级法院累计网拍43万余次,成交额2700多亿元,成交率达到90.1%,为当事人节省佣金81亿元。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689万例,限制628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229万人次乘坐高铁。

    【解读】陈志远:有被执行人出门旅游,去的时候是坐飞机去的,回来的时候却不能买机票了,因为他被纳入失信名单。不能买飞机票,被执行人马上打电话让家里还款,还款后法院把他从失信名单中删除,他才得以买上机票回家。这对于解决被执行人规避执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以来,全国各级法院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加大执行工作力度,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高法院与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10多个部门建立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对存款、房屋、车辆、证券等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执行法官足不出户即可依法查询被执行人财产和相关信息,实现了执行模式的根本变革。以前,法官查询被执行人存款,要一家银行一家银行上门去查,效率非常低;查找被执行人车辆、房屋等也要分别到相应部门去查。现在,法官不用出门,通过查控系统就可以迅速查找被执行人财产,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

    与此同时,许多法院开展专项执行活动,形成了打击“老赖”的高压态势。去年全国法院共对“老赖”司法拘留1.6万人,追究刑事责任2167人,让司法裁判真正成为惩治违法失信的利剑。本报北京3月12日讯

    数读最高法工作报告

坚持依法履职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22742件,审结20151件。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2303万件,审结、执结1977.2万件,结案标的额4.98万亿元。

严惩贪腐犯罪   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等案件4.5万件6.3万人。加大对行贿犯罪惩治力度,判处罪犯2862人。坚决惩处贪污、挪用扶贫资金等犯罪,审结相关案件1.5万件。

纠正冤错案件   对656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420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加强审判监督,保障当事人申诉权,各级法院再审改判刑事案件1376件。

服务经济发展   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商事案件402.6万件;审结破产案件3373件;审结股权、证券、期货、票据、保险等纠纷案件124.8万件;审理涉及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案件31.8万件。

落实从严治党   对769名履职不力的法院领导干部进行问责,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干警220人。最高法查处本院违纪违法干警13人,各级法院查处利用审判执行权违纪违法干警656人。

保障民生权益   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民事案件673.8万件;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2.9万件;审理劳动争议案件47.5万件;为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23.6亿元。

宣战“执行难”   共受理执行案件614.9万件,执结507.9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5万亿元。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689万例,限制628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229万人次乘坐高铁。

设立巡回法庭   在南京、郑州、重庆、西安新设4个巡回法庭并于去年底正式办公。第一、第二巡回法庭设立两年来共受理案件4721件,审结4573件。

深化司法公开   各级法院直播庭审62.5万次,观看量达到20.7亿人次。截至今年2月底,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超过2680万份,访问量突破62亿人次,覆盖2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推动平安建设   各级法院审结杀人、抢劫、绑架、盗窃等犯罪案件22.6万件;审结毒品犯罪案件11.8万件;审结内幕交易、集资诈骗等案件2.3万件。(记者 刘子阳)

责任编辑: 黄晶晶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