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大礼包”法治气息扑面而来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法治亮点

浏览字号: 来源: 法制日报 2017年03月06日 11:07:03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本届政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但涵盖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还集中反映了社会各方的诉求,聚集了各方的智慧,凝聚了各方的共识,“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理念更是贯穿始终。

    今年这份由总理亲自参与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谓字字珠玑。报告的篇幅是1.86万字,比去年少了1000字,但是,每一句话背后都有深刻的内涵,每一项重要政策措施简明表述背后都有具体的配套措施。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给了一个“大礼包”,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浓郁的民生情怀,也表明中国的发展有温度、人民的幸福有质感。而在总理给出的这个“大礼包”中,不少法律界代表委员敏锐捕捉到了法治的味道。

    “依法慈善”开启新篇章

    去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慈善法。时隔一年,“依法慈善”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指出,要依法推进公益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志愿者服务发展。

    “总理的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分析说,报告中的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依法。“伴随慈善法的实施,今天我们再谈论慈善,就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制度框架,那就是慈善法。”王名说,慈善法从去年9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目前看,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落实。其次,公益和慈善首次并列明确提出,而在以往,报告中则是“慈善事业”。

    王名说,慈善法最重要的一个特色是用了“大慈善”的概念,把公益和慈善统一起来,这在一定意义上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即慈善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一种责任,是每一个公民的社会权利和义务,讲公益就是讲慈善。

    “慈善法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从无到有,还打破了对慈善已有的很多认识和理念,这就需要一个从上到下、全面推进的普法过程。我们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人认为慈善法就是民政部门一家的事情,这显然是不对的。慈善法不是民政部门的法,而是全社会的法,应当调动各方力量全面进行宣传普及,要让这部法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王名说。

    王名今年还准备提出一个议案,是关于求助平台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光靠一部法律是不够的。”为此,王名呼吁,民政部门还应当尽快出台各项配套措施。

    普法成为报告法治亮点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傅莉娟的极大关注。

    “我印象中,这是在往年所没有的。这就意味着国家各项战略政策开始落实到普法工作中来了。”傅莉娟说。

    我国的普法工作到今年已经走过32个年头,如何把普法工作做的更有实效、更有操作性、更有针对性,一直是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对此,傅莉娟说,普法工作作为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基石,是树立法治信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落实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非常好的举措。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也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谁执法谁普法”的制度抓手。下一步,通过全媒体普法、媒体公益普法,通过责任落实来加强法治教育,是今后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王明雯认为,在普法工作中,还要注重利用“互联网+”创新法治教育方式。“七五”普法中,要把精力集中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上,要更加重视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依法治国不是停留在口号或者浮于表面,而是更接地气。同时,让互联网成为宣传阳光政府、法治政府的阵地。

    敬畏法律依法全面履职

    作为人民政府,所有的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接受人民监督。报告提出,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全面履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依法办事。

    过去的一年,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成绩可圈可点。不过,一些地方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依法治国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对此,王明雯认为,必须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环节,行政机关必须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机构改革,继续简政放权,促进政务公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要深入实施法治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从而增强其幸福感。”王明雯还着重强调加强政府立法工作的重要性,“良法才能善治。各级政府在制定行政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时,不能借立法之机与民争利,应当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增强其安全感”。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王明雯认为,还必须将立法法的精神贯彻到地方。“立法法实施以后,随着地方立法权的扩大,各地似乎都出现了‘立法冲动’。地方立法质量如何保证和提高,值得认真研究并加以重视。”她说。

    政府工作法治特色浓厚

    “每年看政府工作报告,都可以感受到国家法治的进步,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我们克服困难,不断进步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如是说。

    报告多处提到要加强法治力度,强调在各方面都要依法办事,要继续推动简政放权,继续优化服务。王俊峰认为,这些都特别值得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的各项工作都带有鲜明的法治色彩,在很多方面都是用法律手段来调整、规范和落实,不管是环保工作还是社会治理方面,各项举措、各项具体工作中都透露出强烈的法治思维。“作为法律人,这让我很欣慰,也很感动。”王俊峰说。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建设法治中国,信心不可动摇。法治,一定会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遵循和自觉行为,一定会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记者 朱宁宁)

责任编辑: 黄晶晶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