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提请审议
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 法制日报记者 张红兵
4月21日,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
受国务院委托,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农村改革、营造创业氛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韩长赋说,要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好落实,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韩长赋说,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显示,近年来,粮食产能巩固提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亩,完成9.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
但是,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报告指出,多数乡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产品供给仍以大路货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休闲旅游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溢价有限。乡村产业聚集度较低,仅有28%的乡村产业集中在各类园区。
对此,韩长赋建议,通过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育种创新等措施,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同时,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及产品品牌标准。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报告显示,近年来,融合主体大量涌现、融合业态多元呈现、融合载体丰富多样,乡村产业融合渐成趋势。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
“融合业态多元呈现,发展综合种养等循环型农业,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0万亩;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延伸型农业,2018年主食加工营业收入达2万亿元;‘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韩长赋说。
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问题——产业融合层次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联结还不紧密。
韩长赋提出,将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主体带动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区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
需健全完善政策体系
报告认为,产业要素活力不足是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乡村产业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仍明显不足,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阻碍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农村土地空闲、低效、粗放利用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人才缺乏,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韩长赋说。
对此,韩长赋认为,有必要健全完善政策体系。
例如,针对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无法顺利进入乡村产业的问题,进一步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投放到当地乡村产业。支持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通过实施担保费用和业务奖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发展项目的融资担保力度。
针对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需要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乡村产业经营管理队伍。支持职业院校扩招农村生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乡村企业。法制日报北京4月21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