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审议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报告时建议

将防震减灾工作重心落在“防”上

浏览字号: 来源: 法制日报 2018年10月30日 08:44:55

    □ 法制日报记者  蒲晓磊

    10月25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

    陈斯喜委员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工作,对于报告中提出的“深入开展普法和科普宣传,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这一建议,非常有感触。

    “检查过程中我们也采取了随机检查,随机到一些基层单位,到医院、宾馆等,总体上是不错的,但是有一些预防演练工作,群众还没有真正完全参与进去。目前,老百姓的防震知识应该说知道一些,但意识不强。”陈斯喜说。

    同样参加了执法检查工作的杜玉波委员,将注意力聚焦在报告的“加大对城市老旧房屋、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的支持”这一建议上,他认为,要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关键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常委会委员在分组审议时指出,防震减灾工作责任重大,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必须进一步抓好防震减灾法的贯彻实施,应当将防震减灾工作重心落在“防”上,并提出在学校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房屋抗震能力等建议。

    在学校设置防震减灾课

    报告指出,防震减灾法的宣传普及不够深入。检查中发现,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与高震灾风险的国情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法律和知识的知晓率不高,预防为主和主动减灾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李学勇委员认为,必须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忧患意识,强化责任,建立防震减灾长效机制,突出载体建设和重点人群,实现科普、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把防震减灾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方面。

    “上半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有位专家讲了一个案例,在汶川地震之前,那里有个小学校长,一年让学生们演练好几次,在汶川地震期间,这个学校将近2000人,不到两分钟就都跑到操场上了,没有一人伤亡。由此可见宣传和科普的重要性,建议在中小学校设置关于防震减灾日常演练的课程。”卫小春委员说。

    包信和委员了解到,一些国家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做得非常好,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设置了这方面的课程,尽管我国也有一些地方在做,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工作,孩子们还没有形成“地震来了不要怕”和“灾害来了怎样应对”的意识,对此,建议在学校设置这方面的课程,在灾害频发地区的幼儿园、小学,要强制宣传这方面的知识。

    推广抗震房屋设计标准

    报告指出,我国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不足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

    在古小玉委员看来,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所以灾害的防御重点应当在建筑物抗震设防上多下功夫,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广抗震房屋设计标准,特别是在地震多发地区,要把这个作为一个强制标准,确保新建工程抗震安全性。

    杜玉波认为,应对地震的关键,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因此,必须把地震区规划图、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设计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不折不扣地落实到设计和施工当中,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同时,要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秦顺全委员指出,地震灾害很大程度上是地震引起的土木工程灾害,现有的技术还不能够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但已经有能力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不发生结构性的破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能力不足的状况,建议加大农村民居抗震排查和抗震改造的扶持力度,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改变农村住房地震不设防的局面。同时,在高烈度地区对农民自建房建立强制性的抗震设防要求制度。

    刘修文委员建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要突出执法重点,进一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房屋财产的防震抗震减灾工作。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对房屋防震抗震减灾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减隔震技术与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另一方面,推广抗震防震房屋的建筑设计规范,在房屋等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中,广泛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确保房屋的防震抗震安全,切实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落到实处。

    加强防震减灾科学研究

    张伯军委员认为,报告提出的“加强防震减灾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开发运用”建议,非常重要。

    “地震发生后,地震的传播并不是在整个区域同时发生,而是有一个传播过程。以汶川地震为例,从汶川到北川的撕裂时间是80秒左右,地震波从汶川传播到成都的时间大约是半分钟左右。这就是说,地震发生的时候地震中心与其他区域存在着一个时间差,如果利用现代先进技术与算法,利用空、地现代传输技术,完全可以让北川和成都等地区的居民有一定的逃离时间。”张伯军说。

    张伯军认为,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并互联互通,完全可以给出地震中心以外正在运行的高速轨道运输工具以提前预警和制动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其安全性。因此,建议国家主管部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汇聚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加速地震监测、预报和震后减灾的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以此形成中国特色的地震防灾技术体系。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