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务院关于农林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报告指出

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十二连增”

浏览字号: 来源: 法制日报 2016年12月24日 07:53:05

    □ 法制日报记者 蒲晓磊

    受国务院委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今天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农林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6%,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48%,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6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3.8%,森林覆盖率21.66%。

    新型职业农民已达1272万人

    韩长赋在报告中列出的一系列数字,让农林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够更直观得以展现。

    超级稻新品种百亩连片实现亩产1026.7公斤,杂交玉米新品种百亩方实现亩产1151.65公斤,这些重大技术储备为“藏粮于技”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2015年粮食亩产比2003年提高76.7公斤,一些地方已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或负增长。

    近年来,中央投资累计投入近60亿元,建设3万个乡镇农林技术推广机构。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6亿元补助资金,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重点对青年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农民工等进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已达1272万人。

    ……

    “我国农林业发展已经进入到更加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韩长赋说。

    谁来种地谁来营林问题突出

    韩长赋同时指出,虽然农林科技创新取得很大成绩,但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全局来看,从推进农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绿色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新任务来看,还存在明显差距。

    农林科技供给与加快推进现代农林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基础性科技工作积累不足。我国在农林生物资源、水土质量、陆地生态功能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观测和监测,重要资源底数不清。核心关键技术供给不足。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等方面的新技术还缺乏储备,先进机械装备和部分重要畜禽品种长期依赖进口。东北黑土地保护、南方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京津冀地下水超采漏斗区治理、区域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重大问题技术支撑还不够。

    农林科技管理机制与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的要求不相适应。

    投入机制有待完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投入结构需要进一步协调优化,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的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重论文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

    农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挑战不相适应。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新兴学科人才少,在前沿学科和基础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还不多。农林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四分之一人员没有技术职称,35岁以下人员只占20%,与农业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林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推进农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通过不断努力,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韩长赋在提到“十三五”时期的目标时指出。

    为实现上述目标,韩长赋表示,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包括:突出问题导向,推进农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求,增强农林科技供给能力;聚焦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强化智力支撑,推进现代农林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农林科技工作保障水平。法制日报北京12月23日讯

责任编辑: 王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