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研究》的办刊实践和思考

甘肃《人大研究》杂志社主编 谢蒲定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 2016年1月

    作为人大理论期刊,《人大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在人大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办一份人大理论刊物,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困难。二十多年来,按照自己的办刊宗旨和风格坚持下来,酸甜苦辣确实也不容易,但我们也从中获得了不少的收获。下面我就我们《人大研究》办刊的实践和探索、思路和体会,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一简要的汇报:

    一、我们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份人大理论刊物?

    《人大研究》杂志创刊于1992年1月。

    我们认为,人大理论是我们深化对人大制度认识和做好人大工作的必要工具,是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和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中完善的人大制度和探索中前进的人大工作,需要成熟的理论支撑和适应改革发展形势的理论宣传,需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和持续创新。而人大制度理论研究要蓬勃发展,必须聚集起一批理论研究队伍和学术理论期刊,作为其基础和阵地。可是我们感到,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没有一份学术理论期刊,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基于这样的考虑,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把原来的《甘肃人大》改为《人大研究》,办成了专门研究人大理论和实践、宣传人大制度和工作的刊物。

    除了上述考虑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同年省人大常委会创办了《人民之声报》。报纸的特点是周期短,新闻性强,刊物的特点是周期长,便于深入研究问题。为了使报纸和刊物有一个合理的分工,避免两家发表的文章打架,不互相争夺稿件,《人大研究》也就走了学术理论的路子。报纸偏重人大工作报道,刊物偏重人大理论的研究。这样也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在几届常委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在研究和宣传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上,特别是在人大理论研究和人大理论宣传上,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二、我们是如何定位办刊宗旨和方向的?

    作为理论刊物,必须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人大理论刊物,应该是人大理论研究成果的载体;研究人大制度理论和工作,应该是我们坚持不移的方向。经过几次微观调整,我们确定的办刊宗旨为“研究人大制度理论,交流人大工作经验,开阔人大工作视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并依此设置了有关栏目。明确了办刊宗旨和栏目设置,也就明确了办刊的方向和思路。

    期刊栏目是反映办刊宗旨的窗口,是刊物特色的具体体现。一份成熟的期刊,它的栏目可以充实、完善,但不能轻易做大的变动。只有栏目的相对固定,才能形成期刊的特色,为读者和作者研究人大理论提供参考方向。《人大研究》目前设置的固定栏目有:人大前沿话题,人大制度研究,人大工作探讨,政治文明建设,立法执法司法,国外议会评介,探讨与争鸣等。相对稳定的栏目,对某一方向、某一方面、某一角度、某一点的持续研究、深化研究、细化研究,起到了稳定的阵地作用。

    当然,我们清楚,只有人大理论向前发展了,人大理论研究工作活跃了,人大学术理论刊物才能生机勃勃。我国人大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依法治国的实践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课题。理论研究总是从问题出发的,但我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往往受历史条件的发展和矛盾的展开过程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人大研究》在刊发文章时,要求研究和探讨不必非要得出准确全面的结论,但观点和思路一定要有见地,一定要有启发性的独到的见解。

    创刊至今,我们发表了大量文章,基本上可以反映人大理论研究的概况和水平:有的是对人大制度进行总体把握,对人大工作进行系统概括,对人大职能或某个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从理论高度厘清思路。有的是通过对人大制度建设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把握人大制度发展的脉络,探讨人大工作的规律,把握前进的趋势和方向。还有的通过对人大工作疑点难点的探析,正本清源,解疑释惑;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成功和失误,进行总结与分析;就某一具体问题、某一事件、执法实践中的某一案例进行剖析,解剖麻雀,举一反三。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支持下,《人大研究》发表的文章,对人大制度领域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研究探讨,既有高屋建瓴式的宏观研究和系统概括,也有微观总结、阐述、辨析和探讨。总的来看,《人大研究》保持了它一贯的品位和风格,得到了读者的认可。我们的作者来自于全国各地,我们的读者也主要是全国各省市的人大工作者。有的省市表彰关于人大制度的理论研究成果,就比较看重在《人大研究》上发表的文章。我们的工作对推动地方人大的制度和工作研究,应该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三、我们如何突出对人大实践的总结和指导?

    人大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必须研究、总结、指导实践。理论来自于实践,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理论又要回到实践中,指导具体实践。我们认为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也要重视人大工作的研究和对人大工作的指导,更要重视对人大工作实践的总结,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去充实提高人大理论。如果仅仅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就达不到指导人大实践的目的。人大期刊要办好、办活,实现指导实践的目标,更多的不是靠说教,而是要靠读者对刊物的认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贴近实践、贴近基层、贴近读者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所发表的研究人大理论的文章,更多的是注重在实际领域的应用,对人大实践的探讨和总结。许多省市有关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课题研究,其成果多在《人大研究》上刊发,对传播、交流和推广人大制度建设的经验、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相互借鉴吸收和共享、推动地方人大进一步探索总结和改进工作,起到了阵地作用。

    如何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比如,我们针对有些地方在政府首长提名的部分政府组成人员未获人大常委会任命后,直到届满不再提请重新任命,而另由党委任命该部门的党组负责人长期主持工作的做法,刊发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明确指出,这是一种侵夺国家权力机关法定职权的越权行为,完善法律、法规,解决人大在任免权上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再如,人大如何有效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一直是困扰人大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20多年来我们曾对此问题做过多次专题讨论。这些专题的焦点包括:如何准确界定重大事项,能不能通过立法对重大事项进行列举?议决权、决定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三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各地通过立法界定重大事项的实践有何得失?如何恰当把握党委决策权、人大决定权和政府行政权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完善决定重大事项的程序?梳理了基本思路,总结了实践经验,也得出了一些共识。

    为了服务好人大实践和基层人大工作者,我们努力使理论文章文字生动、鲜活,把深奥的道理表达得显浅易懂。我们选择文章时,尽量杜绝不痛不痒、远离实践的所谓“理论”,减少从概念和原理出发,堆砌一些过于专业的名词或者过于刻板晦涩的“专业”表述。我们选择文章,或对文章做编辑加工时,力求达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忌泛泛而谈、不着边际。

    四、我们如何面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是人大制度和理论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人大实践和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人大制度和工作是非常丰富和生动的,人大制度处在发展完善之中,热点难点疑点和焦点多。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从而不再是热点,而另外一些问题又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我们认为,作为人大理论刊物,不能回避矛盾,要直面问题,把握动态,了解和关注这些热点难点疑点和焦点。

    《人大研究》坚持把握好人大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民主法制建设理论或实践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人大制度和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民主法制和人大制度建设进程中的一些动态性或标志性的事件,先后策划过一些专题。一个专题,往往是就某一理论或实践问题,组织一组文章,有不同观点的争鸣、也有不同层面或不同角度的探讨,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的梳理和整理,逐渐理出思路来。比如,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私有财产的宪法保护问题,人大预算监督和审计监督体制改革的问题,宪法监督和违宪审查问题,乡镇人大的地位作用和制度建设问题,代表选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问题,地方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问题,人大自身建设和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问题等,均是涉及我国宪法制度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热门话题,我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组织和策划,搞了专题讨论。我们开辟了“探讨与争鸣”“热门话题”两个栏目,主要是针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再如,我们对浙江温岭市和温岭乡镇人大在预算监督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长期的关注;我们对近些年来北京市乡镇人大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也给予了重点关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相关专题讨论,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既拓展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密切了刊物与时代和社会的联系。

    我们知道,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研究,要有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所以一定要有政治敏感性和敏锐性。对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探讨,是必需的,探讨和争鸣才能让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越辩越明。但我们的研究和探讨,在大的方向和原则问题上不能马虎,四项基本原则是一条万不能触动的高压线。对于有些涉及敏感问题的话题,常常说不明、说不透、说不深,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去谈论它。还有些焦点问题,要注意探讨的火候和分寸,不可图一时痛快,拿不准的问题宁可等一等看一看,比冒冒失失要好。这也是我们的一条经验。

    最后,就人大理论研究,我们提几点建议。

    人大理论研究,要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理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能把人大理论研究边缘化。要清醒认识和把握人民民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坐标、现实方位和发展方向,深化理论阐释、理论探讨、理论宣传,让人大制度理论成为鲜活的理论、不断发展的理论、充满生机的理论。所谓研究探讨,就不可能在任何问题上总是完全相同的声音,也不一定就能迅速得出结论或立马达成共识,但一定要有研究探讨的气氛、动力和信心。人大理论研究的沉闷状况不是正常状态,不利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理论研究的担当、勇气和胸怀,展示的是我们对人大理论和实践的自信。

    人大理论研究,要勇于回答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回避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不能空泛地做表面文章,而是要以令人信服的理论和逻辑释疑解难,积极回应社会的关切。要敢于研究问题,善于讲清道理,勇于回答问题,善于廓清迷雾。人大理论研究者当然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敏感性,但没有必要把亟待研究和廓清的问题统统设定为禁区,也没必要人为地抬高某些问题的敏感度,更没必要将技术性的或者具体的问题想当然地演绎为原则性问题,自缚手脚。小心翼翼回避实质问题或“敏感”问题、不去研究不去阐述,不等于公众和社会不关注,只能是催生疑虑和猜测。理论的锋芒和力量不在于它的宏大,而在于它真正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真正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人大理论研究,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为改革开放服务。理论研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全面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人大理论研究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要跟上时代,要理直气壮地为全面深化改革呐喊,要为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服务,要指导人大工作的依法开展和开拓创新。举例来说,人大对金融和国有资产的监督研究长期未被关注,未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亟需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更细的研究探讨,从理论和法律上梳理人大监督金融和国有资产的依据和可能,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人大理论研究,要加强对人大实践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基层人大工作创新的研究。人大理论研究既要务虚也要务实。实践中的探索总会有得失成败,要用宽容的心态热情总结基层人大的探索,从技术层面提供支持,或者从法律和制度角度解疑释惑、校枉扶正、去伪存真,而不是视而不见或过分苛责。比如有的地方人大通过细化预算和公众参与,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预算监督权威性,有的地方人大探索发挥代表作用的新途径,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等,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从个别到一般进行理论总结和阐述,再对实践给予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

    人大理论研究,还要发挥各方面、各层次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当下从事人大理论研究的人不多、力量弱、成果少,人们对它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也低。要改变这种现象,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前提是要重视理论的价值,吸引和引导各类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人大制度深化研究,支持和鼓励各层次人大实际工作者积极参与研究,形成人大制度理论研究合力。期待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进一步推动全国和各地人大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推广提高,关注、关心和支持地方人大理论研究队伍建设,指导和扶持地方人大理论研究工作,支持指导地方理论研究阵地如地方研究会和地方刊物的工作,努力开创人大制度理论研究工作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 李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