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翟勇:把反对浪费纳入法制轨道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03-28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有效实施节约能源法,应当把握正确的理念。”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副主任翟勇指出,要在正确理解节约能源理念的前提下,明确为什么要节约能源,怎样节约能源,什么是正确的节约能源行为等。

    为此,他从反对浪费、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正确的节能减排观等方面,向《法制日报》记者进一步说明了节约与浪费、节约资源与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由此对有关如何正确理解节约能源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作了深入、具体的探讨。

    把反对浪费纳入法制轨道

    “节约不是空谈的,是有针对性的,这个针对性就是浪费。”翟勇指出,提倡节约和反对浪费是不可分割的,反对浪费就可以真正实现节约。

    “我们的社会在反浪费问题上做得很不够。”翟勇说,在当年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地犯罪”,后来把贪污罪写入刑法,而对浪费行为,不但没有入刑,甚至连基本的行政责任都不予以追究。

    关于节约与浪费问题,翟勇认为,如果从法制社会的视角看问题,节约是社会引导行为,这种行为是较为温和的,但其实现目标的效果是有限的;而反对浪费是社会治理行为,需要运用法律的强制力解决问题,通过反对浪费来实现节约,其效果应该是良好的。

    “节约能源法没有对浪费行为予以规范,而仅仅规范节约行为。”翟勇指出,法律主要有引导和强制两个功能,而节约能源法更多体现的是引导功能,缺乏有效的强制力,甚至没有直接涉及制约浪费行为的强制力,因此,仅仅凭借这样一部法律难以实现节约能源的目标,必须把反对浪费纳入法制轨道,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合理、科学的节约,也才能真正实现节约能源。

    树立理性利用资源的观念

    翟勇认为,要保证节约能源目标的实现,不能一味地强调“节约”。节约是有前提条件的,也是有标准约束的,除了前述的提倡节约与反对浪费有关外,更需要充分理解的是节约资源与合理利用资源的关系。

    1982年我国在修改宪法时,明确了一个关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宪法原则,即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翟勇说,这一规定十分科学,也把握了人类如何正确利用资源以及能源的标准问题。

    “提倡节约是有标准的,也是有界限的;同时,反对浪费也是有结果的,也应当是有标准的,那就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翟勇认为,人们不论是鼓励节约资源还是反对浪费资源,其结果既不可能走向绝对的“节约”,更不可能走向绝对的“浪费”,而都会走到“合理利用资源”上来。

    什么是合理利用资源呢?翟勇说,人类通过不断形成的各种产业来规律性地利用资源,到今天为止,任何利用资源、能源的行业、产业行为,都已经形成了其利用资源的规律,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不断摸索出各个行业、产业利用资源在数量和品质上的特性,因此也就决定了人类在各个行业、产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状况,并不断地用技术规则甚至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翟勇强调,把握“节约资源”与“合理利用资源”关系的关键和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全社会在利用资源的合理性上多做文章,这就是理性利用资源的观点,即法制意义下的资源利用观。

    准确把握节能减排的含义

    节能减排这一概念是2006年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

    “它来自国际社会的政治压力和我国自身发展中解决全局性问题的需要。”翟勇指出,从这个“规划”所确立的节能减排的原意看,应当包括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两项内容,具体说就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到2010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10%左右。

    翟勇解释,节能与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是紧密相联系的,而减排则与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到节能问题,翟勇分析说,节约能源法关于节约能源问题的规定是一个对国人用能行为长期的、持久的规范,它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和数量要求,仅仅是一个理性要求,而“十一五”规划关于节能的要求是有着时间和数量约束的,是一个较为具体、明确的要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带有感知意味的行为要求。

    再来看减排问题。翟勇认为应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减少排放的意思;二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三是关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最后来看节能与减排的关联关系。应当说,节能和减排是一致的,只要减少能源的利用,自然就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反过来,减排和节能就不完全一致了。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减排是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就是说在排放的总体物质中,要特别把污染物减除,这样就不一定节能了。

    翟勇最后强调,如何实现节约能源的目标,保证节约能源法的有效实施,其中有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不是简单的理念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相反,过多的理念又会导致在现实中出现问题。如果要提出各种理念,就应当明确这些理念的真实含义,否则无论是节约能源法的实施还是节能目标的实现,包括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都会出现问题。

  来源: 法制日报 2011-03-25
责任编辑: 王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