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力促“两型”社会建设

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 薛惠锋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7-05-1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开展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的节约工作;采取对生态环境无害、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消费方式,开展减排工作,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节能与减排构成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


        一、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理性和谐

        资源节约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综合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侧重于经济效率,它最为关注的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利用方面,可以是节水、节材、节地、节能。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节能也就成为资源节约最主要的内容,而资源节约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就在于节能,即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环境友好是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侧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其根本要求就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就是从发展观念、消费观念和社会经济政策的环境友好性,也就是从最根本的源头预防污染的产生和生态的破坏。一切污染都是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造成的,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减少资源消耗和消耗资源而不是排放废弃物。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消耗,又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由此可见,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节能和减排两个主要方面来综合统筹社会经济活动的良性发展,其中节能是基础,减排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包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但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二者不是并列的,一个资源节约的社会不一定是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是一个资源节约的社会。建设这样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到最大效率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种意义上讲,节能和减排成为了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节能与减排,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成,也就标志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所以,节能与减排二者共同构成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没有节能与减排相关工作的开展,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无法解决,也就不可能建立一个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节能减排”的风雨历程与“两型社会”建设

        自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就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做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国务院及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06年单位GDP能耗有所下降,这是自2003年以来,单位GDP能耗首次出现下降的趋势。

        (一)加强对节能工作的宏观指导。研究起草并由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明确了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二)推进产业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制定水泥、铜冶炼、钢铁等行业能耗指标,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检查,开展铁合金、焦炭、电石等行业的清理整顿,依法关闭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钢铁行业基本淘汰了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和15吨以下的小转炉;水泥行业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近2000万吨;焦化行业淘汰土焦、改良焦约600万吨,关闭小机焦约1000万吨;电石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70万吨;铁合金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约15万吨,煤炭行业关闭小矿井5931处,淘汰落后产能1.1  亿吨。

        (三)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从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9个重点耗能行业中选择1000家高耗能企业作为国家重点监管企业。千家企业能源消耗量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33%,占工业能源消耗量的47%。各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千家企业的基础上扩大了重点企业范围,按照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要求,部署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开展节能监测,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四)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开展一批循环节能试点,利用国债资金支持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召开化工、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经验交流会,提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促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政策措施。其中,青岛、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试点工作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五)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加大对“三河三湖”、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启动了松花江流域和丹江口库区水污染年防治工作,2006年共安排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244个,项目总投资187.1亿元,下发国债投资19.7  亿元。同时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污水管网、燃气管网的改造和建设。

        (六)发挥经济政策对节能减排的激励作用。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完善差别电价政策的意见》,扩大了差别电价实施范围,加大了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出台了石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和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利于脱硫的电价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还建立了节能专项资金,加大了节能降耗的投入力度。

        通过节能和减排工作的逐步开展,使得传统的以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所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资源的消耗明显降低,资源的供需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同时将清洁生产与减少污染排放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缓解了由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环境压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节能和减排,我国通过对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对能源消耗产生废弃物的减排,全面推动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许多困难,节能减排的工作难度仍然很大。首先高耗能是由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状况所决定的,扭转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仍旧很困难,开展节能工作实非一日之功。其次高耗能、高污染也是企业设备水平落后所致,而企业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技改项目,收效不可能立竿见影。此外,制定促进节能减排的扶持政策体系,以及理顺能源资源的价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当前我国面临节能、减排的形势仍旧十分严峻。


        三、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目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例如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对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社会承受能力等方面就存在严重不和谐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深刻认清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二者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其共同点就在于基本价值观与解决问题的原则完全一致。二者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坚持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遵循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发展的五统筹原则,主张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正是和谐社会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大特征的具体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主要通过节约能源和加强环境来维持生态文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二者也不能并列,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属于和谐社会。建立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好友型的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和主要内容。因此,节能和减排,既是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

        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与此同时,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
责任编辑: 系统管理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