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4所农村学校通过 “果-草-畜-沼”的生态循环,带动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农技推广”的知识循环,探索出了一条适宜在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推广的新型教育模式。因为全国人大代表范肖梅领衔提出的一个建议,引起了国务院和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的极大关注,成为全国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人才的一项亮点工程。
这个建议是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范肖梅代表领衔、29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的关于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实施“农村学校生态校园创新工程”的建议,这项工程是在我省杨陵区西大寨中学、淳化县润镇中学、凤翔县范家寨中学、白水县林皋一中4所学校试点的农村学校生态校园创新工程项目。
在范家寨中学,苹果园只是 “果-草-畜-沼”生态循环的起点,苹果树下种着三叶草、红豆草笔忧质料草,可为学校饲养的5O只母羊提供饲料,而该校初一年级的300多名学生每天早上都可以喝到一杯免费的新鲜羊奶。在距离羊舍不远的地方,一个104立方米的沼气池则解决了学校的粪便处理问题,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学校厨房烧水做饭。据初步测算,我省进行项目试点的4所学校的沼气系统每年节约煤、电费用近万元。因为粪便人池、沼液冲厕、沼渣施肥,项目的实施使农村学校的厕所变干净了,校园变美了。
实施“农村学校生态校园创新工程”让这4所学校还有了一些看不见的变化:以前,学生从家里带馒头咸菜作为早餐有些学生根本不吃早餐,上课时晕倒等现象时有发生,连续几个月饮用羊奶后,学生的体质渐渐改善;老师们把课堂搬到了果园里、羊舍中,生动的实践课使学生从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思考问题;因为农业专家经常来学校进行指导,吸引了学生家长和当地农民来学校参加专家授课……“农村学校生态校园创新工程”的倡导人、全国人大代表范肖梅说,西部农村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较低,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学校基础设施也较差,办学经费短缺,“农村学校生态校园创新工程”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能弥补农村职业教育不足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要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改革,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将是懂技术、重生态、了解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
根据“农村学校生态校园创新工程”取得的初步经验,范肖梅等29位代表在去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实施“农村学校生态校园创新工程”的建仪,提出,这是一项推动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人才的一种创新的模式。
去年9月22日,范肖梅收到了教育部作为A类重要建仪办理、并对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105号建议的答复:你们的建议和在陕西省进行的试点工作很有创意,对于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举措。同时,教育部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国务委员陈至立认为,该工程既可树立学生的科学理念,又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并掌握相关技术,还可改变学校厕所面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条件,通过字校的试点、和示范还可带动周围群众。
近几年,范肖梅代表与专家20多次赴关中农村调研农业循环经济及农村义务教育现状,深感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应以义务教育为先导,培养新型农民为基础,培训现代农民为目标。她认为,应该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运用信息手段的能力,学习农业科技和掌握农业技能的能力。学习应当与当地的农业产业紧密结合,使孩子们热爱农业,即使毕业后升不上学,也有一技之长,可当新型农民。同时,乡镇中学有国家投资的远程教育设施和生态校园的示范,应成为专家科技推广的基地,农民业余时间应该到学校接受科技培训。范肖梅建议,国家在实施新农村生态校园项目时,应十分注意教育的改革和农村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农民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