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审议情况

索丽生:要逐步建立长效、稳定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管理机制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12-0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0月29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今年政府重大公共投资及其实施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索丽生在分组会上发言。(中国人大网 刘静波/摄)

   中国人大网讯 10月29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今年政府重大公共投资及其实施情况的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时,索丽生委员在谈到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时,建议逐步建立长效、稳定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管理机制。

    索丽生说,一是不能因为暂时加大投入而忽视一些长期投入不足,而且缺乏稳定投入增长机制的问题。这次水利项目消纳的投资份量非常大,本身就反映了水利基本建设长期投入不足、欠账太多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取消“两工”,对农田水利建设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根据水利部门统计,每年农民“两工”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概是75亿个工日,现在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能够解决一部分,但至少还差50亿个工日,按照现在的情况保守地估计,是1千亿元左右。一年少了1千亿元左右的缺口,这次的投资,还只是杯水车薪,何况这次的投资还是应急性的。因为“两工”取消而带来的巨大的投入缺口还没有相应的政策或者其他的办法或长效机制来解决。水利建设投资原来一直有一个特点,即一旦发生重大灾害,钱就多了;风调雨顺了,就没钱了。回忆一下,1998年大水以后,水利投资大幅增加,从原来一年不到300亿一下子增加到400多亿。2003年长江防洪等工程基本建完以后,投资又减了下来。这种现象今后应该避免,要逐步建立长效、稳定的投资增长机制。二是一定要整合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益。报告中提到,与农田水利投资相关的项目有九项,涉及到七、八个部门,政出多门,重复建设,是不可避免的。我个人认为,发改委、财政部不一定要参与具体项目,应在宏观上进行控制和把关,应该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责任,整合渠道,以提高投资的效益。三是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要更加注意技术进步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现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很困扰的一件事,就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不明晰,到底是政府的,还是集体的,还是农民个人的?现在讲不清楚。比如灌区,干支渠是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的,田头由农民自己管,中间那些小渠道就不知道是谁来管,产权不清,管理权限不明,经常处于没人管无人修的状况。此外,一味强调投资,提高取水、用水工程的能力,而不去注意提高节水能力,很可能导致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造成生态进一步破坏,或者水浪费得更多。节水方面一定要加强。另外,农业水价的形成机制和改革要推进,现在造成农业用水浪费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用水不要钱或者收费极低,农民用得不心疼。我也赞成给农民多照顾,不要增加农民负担,但是我主张水价该算账就要算账,要把暗补变成明补,真正地建立起水价机制,可能对促进节约用水有很大的好处。总之,光是投资多,未必解决问题,这方面特别需要引起注意。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09年12月2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