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10月29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今年政府重大公共投资及其实施情况的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时,王云坤委员强调指出,从专题调研情况看,我们国家的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耕地与淡水资源的短缺情况相比,和建设现代农业与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相比,以及抗御日益频繁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王云坤说,我们国家农村改革30年来,各级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明显加快。全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1949年至1980年期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2.4亿亩增加到7.3亿亩,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加强,实际上结束了南粮北调的局面。从1981年到1988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处于低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以后,对于农田水利的建设、维修、管理以及如何使用暂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耕地的灌溉面积下降到6.7亿亩。1989年以后,到上个世纪末,灌溉面积恢复到8.2亿亩。新世纪以来,去年的统计灌溉面积达到8.7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3亿亩。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统计,灌溉的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全国平均粮食生产亩产水平的1.8倍,是旱地的2.9倍,而且产量相对稳定。现在占全国耕地面积48%的灌溉土地上,生产出了占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以及90%以上的蔬菜、棉花等等经济作物。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农田水利建设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王云坤说,根据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的统计,近三年中央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直接投入资金占水利总投资比例是逐年增长的,2007年占10.6%,2008年占19.15%,2009年占22.15%。从这个趋势看,应该说近三年,中央投资以及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是逐年增加的态势,农田水利建设的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也是逐渐上升的,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王云坤建议,针对目前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政府对一些田间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设施的老化问题,对农村取消“两工”以后投入的缺口问题,对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渠道分散、效率低的问题,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运行管控和维修机制不健全、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应该及时地加以研究解决;应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并且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节水制度;同时,应完善相应的水利建设法规和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