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10月29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今年政府重大公共投资及其实施情况的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时,赵可铭委员说,关于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两个报告很好,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一揽子计划的重大成效,重大项目的投资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应该说,在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举措,取得非凡成绩,称之为“伟大的成绩”也不为过。但在充分肯定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政府高层,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应该更多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看到问题严峻的一面,看到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会持续,并且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是中央领导经常强调的“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忧患意识。”宁可把问题、困难看得充分一些,也不能看不到问题,或者把问题看轻了。我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调研报告,以及报告后面的几个附件中提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也都比较深刻、比较到位,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取。越是在形势好的时候就越要多看到问题,过去各级干部都讲“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找不得了”,“两分法”还应当坚持。
他指出,许多领导同志,包括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都非常关心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民生”这四句话是一个整体,但是最关键的,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应当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但是实际工作中真正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到位,特别是重复建设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以至于产能过剩的产业依然继续投入。在中央的各方面投资中,相对来讲,对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投入还是明显不足,只占总投资的7%,真正用于自主创新的只有200多亿元,实在太少了。按照历史经验,重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都会催生新一轮的自主创新的大发展,催生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的关键点,就是能不能有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我们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其实相当一部分是“装配工厂”,因为很多的“中国制造”还不是“中国创造”,如果能够向“中国设计”、“中国创造”转变,那么我们国家的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才能实现真正的“中国崛起”。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就能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至高点。